日期选择 logo

2021-10-12 第27,01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4版:国际/专题

供暖季临近,经济重启需求复苏,俄罗斯拒绝增加天然气供应

能源危机来袭 欧洲面临“寒冬”

这是10月9日在德国首都柏林拍摄的一座正在拆除烟囱的热电厂。该热电厂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在拆除厂内的三座烟囱及锅炉房。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沈钦韩
      
       随着冬季传统天然气旺季的临近以及疫情大流行后经济复苏的需求,欧洲消费者对天然气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天然气行业的供需不平衡加剧,直接表现为欧洲天然气价格近期持续攀升。
      
       针对近日欧洲的天然气危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能源问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由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天然气价格“疯狂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价格的大幅波动始终脱离不了“供需”二字。按照目前情况来看,今年冬季天然气资源短缺、价格高企的情况会持续下去,缓解此情况最直接的办法还是尽快推动俄罗斯的补充供应。
      
       天然气价格走高助推电价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近日报道,由于天然气消费量激增,供应缺口增大,法国10月份的天然气价格环比上涨超10%,自5月以来,价格呈直线上升趋势。德国数十家天然气供应商也在秋季提高了价格,平均涨幅超过10%。今年以来,被视为欧洲基准的荷兰TTF中心的天然气期货价格已上涨超过250%,仅8月以来就上涨70%。
      
       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端,英国的处境更为艰难。继9月下旬各大城市九成的加油站宣告燃油售罄后,英国的天然气供应也面临难题。据英媒报道,作为欧洲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国之一,英国85%的家庭都使用天然气取暖,而如今天然气库存告急拉高了家庭的能源支出。
      
       此外,据报道,由于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进一步向下游企业传导成本压力,许多规模较小的英国供应商已经不堪重负宣布破产,市场预计约150万用户受到影响。
      
       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是欧洲电价维持高位的重要原因。由于天然气发电在欧盟多国均占重要比重,因此天然气价格的急剧飙升也使得电价大幅攀升,并跳涨到历史高点。
      
       欧洲多国对天然气价格的波动敏感性很高。德国和英国下个月的电力价格都将创历史新高。据法国消费者团体预估,今年法国家庭的平均电费将比去年增加150欧元左右。
      
       巴克莱银行分析师日前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对欧洲国家天然气储存水平低的担忧可能会加剧,从而导致电价持续走高,“欧洲电价正面临一场风暴”。此前高盛曾警告称,电价的飙升将提高欧洲冬季停电的风险,并进一步推高能源价格,加剧对通胀的担忧,并使企业本已在原材料方面承担的成本不断上升。
      
       市场紧张或持续整个冬季
      
       近期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由多种外部因素造成,包括解封后经济重启导致需求增加、欧盟碳排放配额限制等因素。
      
       供需失衡是本轮天然气价格猛涨的最主要原因。由婷指出,从供应侧看,最大的因素来自俄罗斯,“由于‘北溪-2’号管道建设已近完成,但因为美国和欧盟内部的反对声音,始终没有项目投运的后续计划。俄罗斯因此以拒绝增加天然气供应来施压欧盟,以加速‘北溪-2’号项目推进。”
      
       由婷认为,造成供给短缺的第二点原因是,8月底“艾达”飓风对墨西哥湾地区油气产能的破坏比预期更严重,恢复尚待时日,“目前对欧洲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减少到连俄罗斯的补充都难以实现,这也给欧盟提了个醒,就是美国的现货液化天然气并不足以应对短期的供应冲击,尤其是还有亚洲买家的直接竞争”。
      
       从需求侧看,由婷认为后疫情时代经济重启推高全球天然气需求。英国伍德麦肯兹咨询公司专家日前还指出,受今年冬天寒流影响,欧洲国家进入供暖季后,预计届时能源需求将大幅增长,欧洲将面临能源危机。
      
       其次,欧洲各国正面临能源转型,逐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限制碳排放配额成为共识。由婷认为,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尚不能在能源结构中成为短期主力,而欧盟开始对部分商品征收碳税,因而污染更少的天然气被视作能源转型的理想过渡。
      
       CNBC日前援引能源分析师的话警告称,市场的紧张情绪可能会持续整个冬季。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也在9月指出,能源价格的上涨可能会持久,尤其是在供应链中断的情况下。
      
       对此,由婷指出,尽管相比于石油,天然气的产能恢复要快,但供应短缺已经形成,当前全球的天然气供应情况还难以缓冲欧洲天然气需求,“至少今年冬天资源少、价格高的情况不会变化,缓解此情况最直接的办法还是尽快推动俄罗斯的补充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