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10-06 第27,009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综合

朱洁静:上海,开启了我对舞蹈的向往

       6岁时的那条裙子,好像是一双手,牵着我进入了舞蹈艺术的大门;《朱鹮》舞裙帮我推开门,看到了舞蹈之后更大的世界,让我对舞蹈演员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朱洁静
      
       舞蹈演员朱洁静穿过许多条裙子,有两条对于她意义深远:一条是舞剧《朱鹮》的舞裙;一条是6岁时爸妈从上海帮她买回家的过年新衣。她说,对于上海的喜欢,就始于6岁时的这条裙子。
      
       “我从没看到过那么好看的荷叶边,那真是我那时见过的最漂亮的裙子。”收到裙子的时候,6岁的小姑娘注意到一个细节,包装上写着“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在她心里,上海和美画上了等号。
      
       那时,朱洁静有一个梦想:天天穿着漂亮裙子转圈。她想了各种理由,最终想到了跳舞——又有什么比这个理由更合理的呢?每每想到此处,朱洁静总觉得,这条荷叶边裙子,无意中开启了她对舞蹈、对上海这两件事情的联系,“6岁时的那条裙子,好像是一双手,牵着我进入了舞蹈这扇大门”。
      
       9岁那年,朱洁静考入上海舞蹈学校。上海这座城市如她预想,“足够新”,不单单有“最美的裙子”。她感受着各种新的“刺激”:“只要够敏锐,你就会发现,上海一直站在最新的地方,有源源不断的新的东西去刺激和撞击你,到了这里就由不得你停下来。”
      
       “上海这个城市,给你太多机会了。即便一个舞者因为身体、年龄被关上了职业大门,她(他)依然可以带领团队去创造。这个城市会给你很多窗口,只要你足够敏锐、足够有勇气。”说到此处,朱洁静情绪澎湃,眼神真挚而纯粹。
      
       朱洁静对上海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舞台。自16岁开始成为职业舞者,她发现上海的观众越来越专业,“看完演出,观众会给你很多反馈,甚至会跟你讨论剧情,站在导演的角度跟你同步分析,这对我的‘冲击’非常大。这也是我眼中这个城市的魅力”。
      
       上海文化市场对舞蹈的需求越来越大,去年朱洁静个人就演了120场舞剧,几乎三天一场。“这对很多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朱洁静认为,“上海要以一种更年轻化、更具时代审美的国际眼光,把中国故事做到雅俗共赏”。这样的故事包括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了排演这部舞剧,朱洁静几乎走遍了上海的每一个红色场馆,“真正走进她的历史、走进她的血脉,就能找到她的根,上海是一座用英雄血肉捍卫的城市”。
      
       如今的朱洁静已不再是那个为一件漂亮裙子而激动的小女孩,她在舞蹈世界中找到了更大的价值,是《朱鹮》舞裙给了她新的启发——“这条舞裙是我30岁的礼物”。
      
       “对于舞蹈演员来说,世界其实很小,可能是只有几十平方米的一间教室,再大一点就是舞台,几百平方米。我们每天都在跟自己的身体交流,练自己的筋骨、皮肉,塑造出一个异于常人的身体去展示舞蹈的魅力。”朱洁静有时感觉自己活在一个框里。一个问题开始不断地在她脑海中出现:“我是一个舞蹈演员,但仅仅是一个舞蹈演员吗?”舞剧《朱鹮》让她找到了答案。
      
       “很多人因为朱洁静知道了朱鹮,知道在中国有这样一种美丽吉祥的鸟类;但它又是脆弱的,曾濒临灭绝。”通过《朱鹮》,朱洁静发觉了肩上的责任——舞蹈演员之上,她还是一名文化的传播者。当站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的舞台上展示中国的舞蹈和中国的故事,当看到演出结束后西方观众报以真挚掌声,朱洁静很自豪:“可以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中国舞蹈演员展示今天的中国、展示文化自信,爽!”
      
       (文/刘力源)
      
       朱洁静,1985年出生于浙江嘉兴,毕业于上海舞蹈学校、上海戏剧学院。现任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