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10-03 第27,00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4版:要闻

101年后,“外国语学社”重启招生

梁锡江为学生讲授德语版《共产党宣言》经典原文和翻译课程,重现百年前的教学场景。
       ■本报记者 占悦
      
       “《共产党宣言》是在全世界影响力广泛的经典文本,不同语种版本有什么差别?体现了哪些历史变迁?”昨天,在新渔阳里6号“外国语学社”旧址,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梁锡江为青少年学生讲授德语版《共产党宣言》经典原文和翻译的课程,重现百年前的教学场景,并“重启”101年前的“外国语学社”。
      
       1920年,上海霞飞路渔阳里6号见证了外国语学社的诞生,青年学子获得了一片学习革命理论知识和外语的“自习天地”。而101年后,昨天,在黄浦团区委、上海外国语大学团委等单位联手下,新渔阳里外国语学社重启招生,迎来首场授课,激励新时代青年重温红色故事、厚植家国情怀。
      
       作为上海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创办,为培养革命干部和输送进步青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打下了基础。该校由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杨明斋负责,俞秀松担任秘书。1920年9月28日上海《民国日报》醒目位置刊登《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宣告学校诞生。
      
       在外国语学社,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李汉俊翻译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都成为必读书籍。外国语学社共有60余名学员,不仅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杰出人才,也为处于秘密状态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提供了公开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进步青年为民族复兴、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
      
       百年后的今天,青少年用另一种方式重温历史。“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正式出版,中国革命的火种由此星火燎原。”沿着这一线索,在场青年学子了解了这部不朽著作在上海的“起承转合”:从约请翻译地三益里17号《星期评论》编辑部,到校对筹印地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从首版印刷地成裕里12号又新印刷所,到发行地“法大马路自鸣钟”对面的新青年社再到传播地新渔阳里6号的外国语学社……
      
       德语单词“Gespenst”译为汉语的“幽灵”,但这一词语却在百年间经历多种翻译。梁锡江在黑板前娓娓道来。从“引起幻觉的影子”“怪物”到“精灵”“巨影”,直至1964年才确定为“幽灵”。梁锡江告诉学生,那个年代的人们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共产主义,可今天再回头看,足以对曾经的理想信念葆有一份敬佩。
      
       叶千贻刚升入上海康德双语实验学校初三,是外国语学社首场授课中年龄较大的一名学生。得知“外国语学社重启”消息后,她拉着弟弟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此前,她只读过中英两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这次直接感受德文版,她很感慨:“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希望可以好好利用现在的条件,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就在10月1日当天,她特地前往中共一大纪念馆,只为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沉淀家国情怀,真真切切体会信仰和信心。
      
       身穿学生装、坐上木板凳、凝视小黑板,向这样的一群学生授课,梁锡江感慨万分。他说,沉浸式党史课能让新时代青年学生实地了解百年前新青年积极奋进、追寻真理的过程,在生动的红色教育中激发使命感和光荣感。据悉,外国语学社首季授课为期12周,将开设6期学习班,采取“单周线下,双周线上”模式,每期课程时间约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