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坚
中国电视剧的创作导向,离不开题材响应市场这一路径,在此路径下,题材的开发与选择对剧集的成败至关重要。而中国电视剧的创作品质,也离不开艺术风格的积累与沉淀,在此基础上,剧集的表达才能准确、充分,并实现艺术创新。当下,网文叙事技巧的影响、电影表现手段的介入以及网剧播映模式的冲击,都促使传统电视剧创作寻求自身突破,特别是在题材选择和艺术风格构建上,要转化为创作上的探索,激发出创作的活力和可能。
在这个变革的时期,工业题材电视剧创作也迎来一股风潮,让这个曾经被边缘化的题材呈现别样面貌。从2020年底开始, 《越过山丘》 《大江大河2》播出,特别是《大江大河2》继承前作《大江大河》的高品质,让工业题材电视剧真正站上了C位。至近日, 《逐梦蓝天》收官,该剧聚焦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是中国电视剧创作首次触及这一领域,以史诗般的画面再现航空人为实现强国梦不懈奋斗的故事,彰显了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内容上涉及尖端军事工业和大国重器的展现。上述这批作品,让中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巨变得以展现,在精神实质上有统一的诉求,同时为工业题材创作实践展现了多种可能,开启了工业文化、工匠精神在电视剧创作上的新局面,其中的经验值得回味。
工业题材的开掘:回归戏剧性本体
工业题材作品在中国电视剧创作中是冷门,这与改革开放之后制造业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形成了鲜明反差。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创作之难,另一方面也在于市场接受程度不高。
从创作角度看,工业题材是电视剧制作方刻意回避的领域。首先,由于工业制造题材涉及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内容,用视觉化呈现难度较高,故而鲜有编剧导演愿意尝试。久而久之,制作公司也敬而远之,于是工业题材沦为电视剧市场的边缘产品。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仅有2007年的《大工匠》、2008年的《漂亮的事》、2011年的《钢铁年代》、2018年的《大江大河》和2019年的《奔腾年代》等寥寥几部电视剧曾引起社会关注,取得业内反响。
我们看到,电视剧题材似乎是一个充满商业和传播意味的关键词,在市场的选择过程中它代表着消费群、受众群的接受程度,也预示剧集潜在的收视可能性。在以往的选题经验中,一部“工业”题材的电视剧,很可能在内容上表现范围非常狭小,局限在琐碎的说明书式的技术解读中。而在具体剧集里,由于有关工业生产、工艺改进和产业改革的内容占了相当比重,这对于那些有相关工作经历的观众来说能形成共鸣,但对普通观众来说却有疏离感。
这一切,均忽略了电视剧的本体特征——戏剧性,是一种“题材为上、技法为下”的不成熟创作观,使得工业题材电视剧丧失了广大的观众基础,也为市场所冷落。但以《大江大河2》 《逐梦蓝天》为代表的这一批作品,却突破了工业题材本身的“局限”,让电视剧创作回归戏剧性本体,给观众提供了有质感的观剧体验。如《逐梦蓝天》,题材内容表现的是飞机设计与制造,但编导并不简单地以此为中心,而是围绕它编织起人性的冲突,把生产改革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联系在一起,让戏剧性的构造成为表达的核心,呈现航空人在历史的惯性中的悲欢离合。
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融合:期待完整的艺术表达
戏剧性之外,更要注意工业题材电视剧艺术表达的整体性。这有三方面涵义:一是“实事求是”,即还原历史真相和产业真相;二是“失事求似”,即不拘泥于历史和产业原貌;三是以当代视角观照工业发展,以此反思与再现工业史的演进和人的演变,把历时性(历史)和共时性(当下)结合起来。 《逐梦蓝天》 《大江大河2》等剧意在把史诗剧、家庭剧融为一炉,将中国的工业史和中国人的奋斗史结合在一起,以完整体现工业制造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伟大历程,既有历时性表达也有共时性表达,无论是戏剧结构、人物塑造还是后期制作,都力求工整严谨,艺术表达有厚度、有层次。
例如《大江大河》和《大江大河2》,展现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经济领域的改革、社会生活的嬗变、政治领域的变革,刻画改革实践者们的挣扎、觉醒和变化。剧中将东海化工的三通一平工程改造、码头开荒、一期建设、二期设计、合资谈判……浓缩在四年时间里,融入了创作者对那个时期市场经济和工业发展现状审慎的观察,让观众切身地理解以宋运辉为代表的技术员、创业者们的现实处境。剧作本身年代感满满的同时又让观众有代入感,引领观众既以历史眼光辩证地理解过去,又在戏剧情境上促使观众设身处地为人物的行为动机思考,从而产生共情,酝酿出丰沛的艺术能量。
又如《逐梦蓝天》从多个角度反映老一代航空人的艰难,让观众感受到今日之局面来之不易。剧中既有“有你才是家”的浪漫之爱,也有“有国才有家”的家国之爱,把工业题材的“壳”和人伦之情的“核”结合,试图以此建体叙事。但作为一部以人物性格矛盾冲突作为主要叙事手段的电视剧,正面人物缺少反面人物的衬托,戏剧性全在正面人物内部展开,要做到“人往上走,戏往下沉”,创作上殊为不易。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剧中少数人物和情节有架空感,与当时当地的情境脱离,没有服务好主要戏剧动作(飞机设计与研发、工业报国),在共时性的处理上拖累了叙事流畅度和节奏感,削弱了剧作的整体性,尚有打磨的空间。
应该说,一部剧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艺术表达是艰难的,这是一个创作能力不断醇化的过程,既要有创作团队的合作,也需要在各种制约条件之间取得平衡,这是工业题材电视剧出精品、出巨作的必经之路,需要创作者不惧试错、不断出新。
工业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兴起:时代发展引发题材变革
显而易见,工业题材有其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由于工业发展始终与社会进步有紧密联系,从工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升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到个人命运的转变,这些都赋予工业题材作品创作极大的实践空间,从而又进一步拓展了艺术创作的题材与类型。毫无疑问,这批作品是多年来工业题材创作不断淬炼的结果,是制作方对题材认知提升的表现。这是中国电视剧创作内生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工业题材的潜力,也为电视剧市场提供了新选择。这是一场由社会思潮引发的题材变革,即工业文化与工匠精神在电视剧创作中的兴起。
在新中国七十多年的深刻变革中,工业制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派生出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的工作生活全面地融入社会各领域,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代表性群体,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角色原型。随着近年来“制造业兴国”“中国制造”等概念的普及,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在网络文学领域,诞生了“工业党”小说,自成一派,《工业霸主》《材料为王》《超级能源强国》等作品以其硬核的知识性和科技观影响了大批读者。在电影领域,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就是一部工业题材影片,塑造了崭新的工人阶级形象,近年来的《冲天飞豹》《东方大港》《逆境王牌》等作品也感动了众多影迷。但是,工业题材电视剧创作则是另外一幅景象,一方面产量少,另一方面艺术手段亟待更新。好在,《大江大河》《大江大河2》《逐梦蓝天》等作品的出现,为电视剧创作的题材选择提供了新的可能。
作为大众艺术的电视剧,理所应当要表达社会主旋律的诉求,要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社会思潮、塑造先进文化。在如此背景下,在电视剧创作中凸显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践履其艺术使命、承担其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之一。
(作者为戏剧与影视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