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9-23 第26,99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陈海汶:千万次“出发”,从上海开始

       21年前,我从吴淞口出发,沿着黄浦江一路拍到金山海边,铭记了上海这座伟大城市的工业蝶变;13年前,我从上海出发,行程26万余公里,定格了56个民族的幸福生活,追寻着我们的未来。 ——陈海汶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陈海汶,莫过于“出发”。
      
       21年前,他从吴淞口出发,走遍浦江两岸,拍摄了2000多家老工厂在时代洪流中的沧桑巨变,记录了上海工业的蝶变与重生。
      
       16年前,他从梧桐深处出发,用镜头刻下老建筑的光阴,思南公馆、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外滩……记录了城市文脉的留存和传承。
      
       13年前,他从上海出发,行程26万余公里,辗转28个省区市,途经554个县市,寻访到1531位民族文化传人,记录了中国56个民族的幸福生活。
      
       “上海人就是这样做事情的,要做就要做到极致。”坐在位于安福路的工作室里,年逾六旬的陈海汶一脸盎然的少年神色。
      
       “父亲当时在工厂当工人,技术好,常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虽出身平凡,但“做人做事要有上海人的腔调”,这一信念深深地烙印在陈海汶的品性里。
      
       弄堂里的小伙伴爱打架,也最讲义气;工厂里的机油味、机器轰鸣声,以及时不时飘来的《喀秋莎》旋律,诉说着这里特有的朴实和浪漫;夏天,酸梅汤装在铁皮桶里,拧开龙头就能畅喝——这一切都是陈海汶美好的童年记忆。
      
       “1990年退休那天,父亲摔了一跤,没多久就走了,不久后工厂也拆了。”由于父亲,陈海汶对上海的工人、工厂、工业的变迁,城市文明的基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情。
      
       2000年,他从吴淞口出发,连续6年拍摄黄浦江边的老厂房。梳理城市文明与工业发展的关系,厘清黄浦江岸线与工厂历史的关系,和拆除工厂的时间表赛跑——这些镜头背后的功夫,远远超过了一位摄影家的职责。“除了对父亲这代老工人的感情之外,支持我把摄影做到极致的重要原因,就是要‘讲好上海故事’。”
      
       2000多家工厂、2000多个昼夜、数不尽的底片——时隔20年,当我们再细细品读这套《上海老工业》画册时,既看到了这位工人之子对城市百年工业的致敬,也看到了一位上海摄影家和城市一起经历、一起成长、继续出发的轨迹,引发了人们对黄浦江、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后来,陈海汶又陆续完成“上海老建筑风貌保护建筑”“外滩”“我们·中华五十六民族”等作品,现在正计划新的“出发”。
      
       “我的观察焦点,其中之一就是黄浦江!世界上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有一条伟大的河流。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上海的就是黄浦江。”他说,“黄浦江百年的奔腾,预示着上海和世界的联系从来没有中断过,上海人对于黄浦江永恒的兴趣和关注,其实就是对城市未来的期待。”
      
       “我是一个上海人,就要做上海人应该做的事,承担一个上海摄影人的担当。”这是陈海汶喜欢上海的理由,也是他对上海、对中国、对世界的许诺。 (文/王路)
      
       陈海汶,著名摄影家,1958年出生于上海,连续两届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上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8月起,陈海汶历时12年拍摄了“我们·中华五十六民族”,是迄今为止最完整记录中国56个民族的摄影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