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沈湫莎)科学家走出实验室化身科学“代言人”、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比翼齐飞”,打造15分钟就能“触摸”的社区科普圈……昨天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会客厅——“天地之间 科学筑梦”专场活动,拉开了2021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的序幕。未来一周,从市级主场到街镇社区,从科普基地到商圈公园,从线下活动到线上平台,千余场科普活动将在上海各个角落与市民不期而遇。
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20年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24.30%,继续领跑全国。公民科普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厚植城市创新土壤,上海坚持不懈营造科学与市民自由对话,不断有科学家走进与市民面对面的“科技会客厅”。
“对全社会的科学普及,有助于提升公众认识世界的方法与格局,这项素质对于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以及是否能够成为‘领跑者’,至关重要。”在昨天的专场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金亚秋表示,投身科普,是每一位科学家必须肩负的使命。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探月工程嫦娥五号、六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查学雷借用宇航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话,激励年轻人心怀星辰大海的远大理想。
两位曾经的大学室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与金亚秋院士,在活动上聊起了中国空间站。“中国空间站具有后发优势,将计划开展11大类的空间科学实验。未来,或许人们听到最多的就是空间站实验的新进展。”焦维新还向公众发出一张“未来邀请函”,邀请大家有机会到月球上去看看。
据悉,2021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以“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9月11日至17日在全市集中开展,分为上海主场活动、区级主场活动、系列在线科普活动、系列联合科普行动四大板块。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及“社区书院”建设点,千余项各区和街镇品牌特色科普活动将下沉基层、深入社区,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公共科普文化空间和精神家园,助力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
“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第四届上海科技电影周将上映13部影片,以3元公益专场和活动专场的形式与市民见面,目前出票率已超过70%。刚刚首映的天文学家叶叔华院士纪录片《星河一叶》作为此次电影周的开幕影片,将带领市民走进这位女科学家的创新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探访之旅”将分五期依次展开,其中一场将讲述上海“网红打卡地”武康大楼。以“阅见幻想·未来已来”为主题的科幻大咖跨界对谈,将为圈内外科幻小说迷们分享科幻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