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9-07 第26,98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文化

“第二届上海沪剧展演月”推出百场演出深入“五个新城”

从专业剧场到社区舞台,这支文艺“轻骑兵”年演出五百余场

       ■本报记者 童薇菁
      
       作为本乡本土的剧种,沪剧,在上海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据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统计,上海民营沪剧团体的数量高居各个剧种之首,遍布民间的各类沪剧团、沪剧社和沪剧表演队总数逼近1000个。“沪剧的发展,民营院团功不可没。”会长韦芝说,今天,民营沪剧团演出多达每年500场,是一支遍布城郊,深入舞台、基层和社区的文艺“轻骑兵”。
      
       为助推民营院团创新发展,丰富“五个新城”文化活动,“第二届上海沪剧展演月”将从今天拉开帷幕,来自10家上海民营沪剧团的19部精品剧目,将在近两个月集中演出超过100场,把沪剧文化送到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和南汇及远郊地区市民观众的“家门口”。
      
       “我们不满足于唱老戏,观众也不愿意一直听老戏”
      
       “从专业剧场到社区舞台,都有我们的身影。”近两年,文慧沪剧团不仅精心打磨出原创沪剧《早春》,入选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同时,剧团也在松江、嘉定、南汇、崇明多地开启驻场演出,每天三场连演,观众仍然络绎不绝。“我们沪剧演员开出抖音号,粉丝都有好几万呢。”团长王慧莉无不自豪地说。
      
       “题材好、表演好、制作好”,展演评委、知名编剧余雍和用三个“好”字为民营沪剧团的表现“点赞”,他认为,沪剧要成为全国的大剧种,首先要做的就是积累精品剧目,培养观众的认同感。从“草台班子”纷纷向“准专业剧团”靠拢的民营沪剧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创作水准飞跃式发展,令人刮目相看。经典老戏之外,沪剧舞台多了一批当代新戏的注入,《早春》《飞越七号桥》《石榴红了》等一批取材本乡本土、真人真事的创作,饱含着对上海历史与人文的深情。
      
       “我们不满足于唱老戏,观众也不愿意一直听老戏。”勤苑沪剧团团长王勤说。剧团创立20多年来,始终坚持做现实主义题材。《石榴红了》讲述奉贤公交车票务员汤晓红用六年真情守候,换来植物人丈夫苏醒的动人故事。“观众特别喜欢,他们和我们演员一起又哭又笑。”王勤深感“题目选对了”,首演时,来看戏的汤晓红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舞台,与王勤紧紧相拥。
      
       一个个“民字号”的沪剧剧团,把爱好做成了事业
      
       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连续两年推出“沪剧月”,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人才资源流动,创造更多市场条件,帮助沪剧“出人出戏”。新东苑沪剧团全新打造的《飞越七号桥》,经过展演多轮孵化,内容更加饱满,剧目更加精湛。故事立足七宝镇与“七号桥”碉堡的史料,为上海红色历史谱写了一出英雄赞歌,一经推向市场,深受观众喜爱。
      
       民营沪剧团的创作激情高涨,现在不仅市场做起来了,更多了当家人的主动参与,把“民字号”的沪剧剧团从一个爱好做成了一份事业,“我们发现,沪剧艺术原来在民间扎根那么深,藏了那么多的团队与人才。”韦芝说。有着15年历史的上海青浦鹤音艺术团,为求创新不断提高演出质量,从一台台小戏开始成长,如今具有打造综合节目的实力;扎根闵行的民乐沪剧团,自2016年起每年创作上演一台原创沪剧大戏,其题材都取之于闵行发生的真人真事。民乐沪剧团每年演出200场,观众达六万人次……“百姓事,百姓编,优秀作品献百姓”,它们,以鲜活的姿态,成为传承本土方言戏曲的一支支“排头兵”。
      
       本届沪剧月开幕演出将由多家民营沪剧团的“台柱子”联袂携手呈现,充分展示上海民营沪剧团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的风格特色、艺术水准。文慧沪剧团团长王慧莉与杨音联袂呈现《早春》、新东苑沪剧团团长沈慧琴表演《飞越七号桥》、勤苑沪剧团团长王勤带来《银杏树下》、彩芳沪剧团团长孙彩芳带来《江姐》、紫华沪剧团演出《红灯记》以及新虹民乐沪剧团演出《回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