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抢救”来的口述与史料中的旧影像交织。(均剧照)制图:李洁
■本报记者 王彦
“我们有147个战友,就剩了三个战友回来。”周有春老人如今87岁高龄,71年前,他作为华东军区23军67师炮兵营话务员,与许多同龄人一起,用鲜血与生命保卫初生的共和国。现在,他是电影中26位志愿军讲述者之一。让他刻骨铭心的战火青春,亦是我们的历史。
9月3日,抗美援朝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将正式上映,该片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选择这一档期,因为9月2日是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日子。自1950年10月起,290万英雄儿女先后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直到把威胁挡在国门之外。他们中,有的人回来了,但197653名忠烈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当年的战场有多惨烈?回来的战士后来怎样了?那场力量极为悬殊的战斗中,年轻人想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电影主创团队走访了近50位志愿军战士,听他们从不同军种、不同维度还原当年。整个影片摄制周期历时四年,最终成片里收录了26位志愿军老兵的讲述。
导演宋坤儒说:“用电影的形式记录下亲历了那场战争的人,倡议‘不忘英雄’,是我们对英雄最好的致敬。”烈士回家时,请记得“1950他们正年轻”。
“抢救式”拍摄,贮存珍贵记忆
“没有人能还原战争,除非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我们记录的就是这样一群人。”宋坤儒说,在影片上映前,他被问过最多的是“为什么”——作为一位剧情片导演,为什么要用纪录片的方式忆当年?
答案就在电影里。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刘素谦是当年的志愿军工兵政治部秘书,电影主创团队找到她时,老人说:“你们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了。”包括这句话在内,镜头记录下了她对战争的回忆。遗憾的是,今年5月29日,刘奶奶与世长辞,终究没能见到影片上映。导演说,这是他一辈子的遗憾。事实上,即便当年奔赴战场的年轻人只有十七八岁,如今也都是耄耋老人了。影片中的26位讲述者,最年轻的一位在出镜时已84岁高龄。“举个现实中的例子,1956年,四川荣军院伤残抗美援朝老兵有两三千人,到2020年只有九位老兵健在。”宋坤儒说,随着时间流逝,在世的志愿军老兵们将越来越少,《1950他们正年轻》这种具有紧迫性、稀缺性的“抢救式”拍摄,本身就意义重大。
比如,89岁的周继成老人,作为原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机炮连炮手,他的讲述为我们还原了战争有多惨烈,“整个上甘岭像是要被炸平一般,雪都是红色的和黑色的”;也还原了志愿军战士们的浴血奋战,“全连五次冲锋,消灭了1000多敌人,占领阵地”。比如徐怀堂老人,他为我们讲述的是关于“空中董存瑞”毕武斌的英雄赞歌:“我亲眼看着他的战斗机有两个发动机被炸着火了,而他继续向前冲。”那是发生在1951年的一次战斗,毕武斌驾驶的战斗机中弹起火后,他毅然放弃跳伞,驾驶冒着熊熊烈焰的飞机冲向敌方阵地,投下炸弹,牺牲时年仅21岁。
影片里的26位老兵,他们来自不同的家乡,在不同时期参战,他们中有炮兵、汽车兵、侦察兵、文艺兵、医务兵等,所有人以第一人称讲述。这些“抢救”来的口述与史料中的旧影像交织,为今天的观众提供了一个真实又客观的视角。
以普通战士视角,展开“年轻人”的对话
这两年,包括电视剧、电视纪录片、故事片等在内,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而创作的影视作品陆续与观众见面。在这些作品谱系里,《1950他们正年轻》很特殊。不仅因为这是部进入商业院线公映的纪录电影,更因为它罕见地绕开了传统纪录片以时间线为线索的叙事方式,转而以普通战士的视角、他们的内在情感来结构整部影片。
电影开篇,一张张年轻志愿军的黑白照片、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样貌率先映入眼帘,镜头一转,白发苍苍、胸前挂满勋章的志愿军老战士出现在镜头面前。《1950他们正年轻》跨过71年的时间,让1950年的青春与当下的年轻人对话。
镜头前的志愿军老兵会告诉年轻观众,那一年他们的青春与梦想是什么样的。原志愿军12军31师文工团文艺兵任红举回忆,她有位战友梦想成为一名小提琴家,他们在自创的诗里许愿,“等我老了,取一根白发,安在你的提琴上,你继续演奏,我还在跟你唱”。后来,炸弹炸飞了战友的手指。
老兵们更会告诉观众,1950正年轻的他们凭什么能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样是任红举,她说为了让世界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战友们不畏艰险、不畏强敌,血战到底。原志愿军26军77师231团1营2连战士周全弟在长津湖战役中因严重冻伤被截去四肢。“冲锋号响起,看见战友往前冲,我使劲往前爬,都爬不起来。”回忆战场,他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成任务”,却从不提自己失去了双腿双手。影片里,老英雄这样形容牺牲,“我虽然不能做大的事情,但我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曾经的汽车兵王仁山说得更直接:“活着干,死了算!”
一切就像原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卫生队救护员郭瑞铮所言,“我现在是为自己的祖国而战,我是要出力的”。为祖国而战,为正义而战,那是1950年代时中国年轻人的心声。秉持革命忠诚与大无畏精神,他们用壮丽青春铺垫了通往胜利的道路,以宝贵的鲜血浇开了和平之花。青春于他们,是战火硝烟里的灼灼芳华,是保家卫国的无怨无悔。
宋坤儒表示,能让不同时代的年轻人在精神层面展开对话,是团队把纪录片搬上大银幕的重要原因。“当年,他们勇敢地打了这场立国之战,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人民筑成一道血肉长城,将强敌阻于国门之外。今天正年轻的我们,带着先人的期盼、前辈的嘱托,是不是也应为祖国、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特别希望《1950他们正年轻》不单单能让历史与英雄永远被铭记,更能让当下的年轻人感受前辈的精神,从中提炼出敢打敢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