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利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创作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成为文艺的主旋律。被誉为“国家相册”的纪录片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的选择》 《敢教日月换新天》 《党的女儿》等一批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立项、制作到播出的建党百年纪录片,借助历史节点所营造的特定氛围,通过回溯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征程,透视百年历史的发展脉络,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相互映照,成为建构集体历史记忆、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发挥出强大的精神感召作用,以多种方式强化公众的国家认同。
“一根电话线决胜娄山关”等生动细节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集体记忆建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是建党百年纪录片的基本前提。与此同时,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语境下的新时代中国文艺,不仅是“人民”的文艺,是“美”的文艺,也应是充满“真情”的、能让人心灵感动、情感解放的文艺。在此基础上,辅以美学水准的提高和情感价值的挖掘,纪录片能实现对社会集体记忆的唤醒与建构。
建党百年纪录片如何进行百年党史的集体记忆建构?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大前提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创作思路上“化大为小”,注重将宏观历史与微观个体进行有机结合,以生动的人物、动人的故事和饱满的情感打动人心;二是以多元化的表达手段赋予多维度的美学内涵,为作品打造丰厚的艺术感染力。
如观众所见,建党百年纪录片将宏大抽象的历史主题细化到一桩桩、一件件鲜活可感的历史人物、事件、文献、会议、纪念地等细节之中,且这种“以大化小”的表达方式绝不是简单随意的碎片化呈现,而是基于内在历史逻辑的统一和情感价值的融合,用具体细节深化历史认知,以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内核串联起百年党史。
比如,纪录片《敢教日月换新天》坚持正确的党史观,注重史论结合,通过微观视角展现宏大历史背后的细致图景,通过“奖两块大洋买鸡吃” “一根电话线决胜娄山关”等生动细节,阐释背后的演化规律与发展动因。纪录片《山河岁月》在分集上以史带人、以人言事,通过具体故事点,从小切口进入,将近千个感人故事有机串联成宏阔而生动的百年历史画卷。纪录片《人民的选择》以历史进程为主线,单集内容选择围绕某一重要历史节点展开,在对革命人物、革命故事的鲜活讲述中,实现宏观历史与微观细节的有机融合,有力地揭示出党和人民的密切联系。《党的女儿》则选取建党百年间百位优秀女性党员代表,勾连起细节更为丰富、情感更为细腻的百年党史,等等。
另一方面,在纪实美学、戏剧美学、技术美学等多种美学样态的加持下,丰富表现手段,使作品呈现出更加立体化、多元化的美学冲击,成为建党百年纪录片创作的一个鲜明特点。譬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纪录片《绝笔》,以信为媒,紧紧围绕十多位革命烈士的遗书、家信、入党誓词等临终绝笔,通过极具戏剧张力的演绎,深度挖掘他们向死而生、不改初心的理想信念。微纪录片《闪亮的记忆》以每集5分钟的轻体量,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通过情景再现、手绘动画等艺术手段,在高质量的视听美学中完成中国红色基因的形象化展示。
影像技术的可供性在美学探索下被转化为饱满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印象深刻,拉近了普通观众与厚重党史之间的距离。如《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综合采用虚拟演播室人物访谈结合故事短片、作品展示、动画示意、历史背景介绍等手段;纪录片《留法岁月》在视觉呈现上通过动画分层等技术处理水彩绘制的人物场景,让画作由“静”转为“动”,在写意手法中呈现百年前留法学生的生活和重大事件;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在每集八分钟的体量里综合运用实景拍摄、情景再现、历史影像、动画和沙画演示等多种技术手段,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与此前的主题主线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相比,建党百年主题创作还通过“纪实+”的跨界融合样态,丰富了百年党史的纪实表达空间,而多元化、年轻化的“纪实+”表达探索,更加贴近年轻一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比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特别节目《精神的力量》,以纪实为内核,通过“电视剧汇编+嘉宾宣讲+采访解读+外景拓展”等多维度呈现方式,构筑起百年党史征程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精神坐标”。同样以“纪实+”为框架,以电视化、艺术化进行创新表达的主题电视节目《时间的答卷》采用情景再现、跨时空联动的手法,以革命文物和演员的演绎为载体, “特邀讲解员”于演播室场景讲解事件的方式,生动地勾勒出16位不同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鲜活群像。
陈乔年履历表等纷纷登上热搜,在创新传播互动中强化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合意,是维系民族国家的重要精神纽带。纪录片正是建构社会集体记忆、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文本和手段。
在深刻把握当今媒介生态的前提下,建党百年纪录片以亲切又年轻的面貌进入了大众传播场域。积极主动适应媒体融合的新生态,创新传播手段,针对不同渠道提供多元化传播产品,用融媒创新思路打开传播新局面,吸引观众注意力、与之形成良性互动等,凡此种种都是建党百年纪录片保障传播效果的重要特点,最终在积极的传播效果中不断加深了人们对党的百年历史内在逻辑的理解和把握。
比如,纪录片《敢教日月换新天》制作系列融媒体产品,邀请观众熟悉的总台主持人出镜录制《敢教日月换新天——主播说》系列短视频;纪录片《人民的选择》独家披露陈乔年履历表和李大钊就义等细节,纷纷登顶热搜; 《理想照耀中国(第二季)》推出的水墨彩绘人物手绘海报,将人物形象与时代背景、革命事迹有机结合,让人眼前一亮,精心制作23条短视频及宣传片,在新媒体平台发布后,也得到了广大网民的点赞评论。
作为国内第一个定位为“四史”学习教育栏目的日播纪录片栏目《国家记忆》,在融媒体传播创新上效果显著。据统计,2020年全年观众规模达6.22亿人,成为黄金档热播节目中唯一一档专题节目。栏目不仅构建立体传播矩阵,还积极开拓社交媒体传播,运用高燃背景音乐、二次包装短视频、MV衍生作品、强调热点意识等手段,使得节目话题屡屡出圈,登上热搜。此外, 《国家记忆》还在传播上不断探索线上线下的融合,通过海报展示、短片播放的形式“现身”城市核心商圈大屏幕、地铁公交电视、站台通道等人流密集区域,拓展了纪录片传播的新局面,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将节目影响延伸至日常生活中,用实践丰富着“四史”表达。
一个具有启示意义的现象是,建党百年纪录片作为整体仪式化传播中的一部分,与其他部分形成了“互文性”关系,在联系互动中强化了彼此的传播能量。比如,在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后,人们重新认识了陈乔年、陈延年兄弟,随后纪录片《人民的选择》首次披露了陈乔年的个人履历表,就引发极大的关注热议。
在建构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政策驱动和纪录片谋求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驱动的双重动力下,建党百年纪录片全面梳理党的百年历史征程,讲述百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前提下,建构和丰富着百年党史在人们心目中的集体记忆,并通过积极有效的传播互动,最终实现对国家认同的巩固强化。
(作者为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服务平台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