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益峰 刘力源
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事关上海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前天,市委、市政府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举行经济数字化转型现场推进会。杨浦区等单位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杨浦区如何推动数字化转型、有哪些新探索?对数字经济空间如何规划?未来推动数字化转型方面还有哪些考虑?昨天,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文汇报:杨浦区是如何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在做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力度方面,杨浦有哪些探索?
谢坚钢:杨浦区是国家创新型城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区,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力度,为数字经济不断注入源头活水,主要体现在“三个动”。
一是突出科技驱动。对标科创新生态专项行动,打造了一批经济数字化研发应用平台,助力区内高校加快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比如,与复旦大学联手组建了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全力支持同济大学建设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建设财经科技产业创新平台、上海理工大学建设医工交叉产业化平台。
二是畅通数据流动。对标数字新基建专项行动,持续深化“两张网”建设,发挥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作用,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在苏州、台州等地跨省通办,助力数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力支持千寻位置建设北斗时空网,夯实“物联、数联、智联”的数字底座。
三是强化需求带动。对标制造新模式专项行动,我们与西门子合作深化创新中心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培训和研发基地;支持上汽大通推进“大制造”数字化平台建设,促进汽车行业深度转型。对标商务新业态专项行动,我们支持美团打造数字化小店示范街、耐克打造数字化门店、达达研发海博系统、商米科技研发智能终端,为商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去年以来,已有优刻得、复旦微电子、爱回收等9家数字经济企业上市。
文汇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一批数字经济的新地标,杨浦区对数字经济的空间布局是如何考虑的?
谢坚钢:我们结合区“十四五”规划,重点打造了“一带、一区、一圈”数字经济地标,努力形成“大象起舞、蚂蚁雄兵”的产业结构生态和“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不出园就有产业链”的产业空间生态。
“一带”即“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我们布局“一带两区”(滨江新经济秀带和总部秀园区、研发创园区),已规划占整个杨浦滨江区域近六成、共1.12万亩土地用作生态园建设,发布了10条专项政策,围绕集聚企业、人才、资金、平台启动了4个专项行动。
“一区”即大创智数字创新实践区。我们与戴尔、AECOM、挚达科技等企业联手,加快布局特色场景链、集聚产业生态链,并规划建设“大创智数字公园”,让市民群众充分体验数字化的魅力。目前,这个区域已集聚4000余家企业、15万知识工作者,去年总营收超过2800亿元。
“一圈”即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我们与同济大学、光明集团等联手打造“环同济2.0”,以数字化助推传统设计产业向创意设计、工业设计、生态设计拓展升级,加速形成上海“设计之都”核心功能区和世界级创意产业核心区。
文汇报:下一步,杨浦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方面还有哪些打算?
谢坚钢: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市经济数字化转型现场推进会会议精神,保持心中有数、使出浑身解数、做到说话算数,全力推动城区数字化转型,为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一是持续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按照李强书记提出的“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抓住数据要素和数字生态两大支撑”要求,充分发挥头部企业集聚的优势,持续放大数字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激发新动能,打造增长点。
二是全力创造数字生活新图景。我们将以数字化转型助力人民城市建设,加速将“五个人人”的美好愿景转化为杨浦区的生动图景。
三是加快构建数字治理新格局。深化“两张网”建设,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处置一件事”,让企业经营、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让城区运行更顺畅、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