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7-22 第26,93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城事

作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一大标志性项目

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打造3.0升级版

       ■本报记者 唐玮婕
      
       作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一大标志性项目,设立在张江科学城的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正在升级3.0版,用全新的科创金融服务平台搭建联动科创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息桥梁”,成为拟上市企业登陆科创板的一站式“服务窗口”。
      
       记者昨天从浦东新区金融工作局了解到,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浦东新区正在抓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提出的试点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使用人民币参与科创板股票发行交易,在科创板引入做市商制度等创新举措,结合市场主体的全生命周期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配套服务,把制度创新落地后的政策红利尽快释放到相对应的科创企业之中。
      
       织密长三角服务网络,实现中心区城市全覆盖
      
       昨天,10家金融、投资及专业服务机构签约成为联盟成员,成员数量增加到136家;徐州、淮北、蚌埠、六安、丽水、枣庄、临沂7座城市签约成为基地联盟城市,基地联盟城市拓展到35座,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织密服务网络,实现了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全覆盖。
      
       为了打造良好的资本市场服务科创企业生态体系,基地集聚国内头部股权投资机构、证券机构、商业银行、中介服务机构等136家,将其发展成为基地联盟成员单位,为科创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上市辅导、专业咨询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今年5月10日,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正式成立,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也成为联盟的重要功能性平台。而此次《意见》发布后,上海已明确将加强标志性项目引领,推进联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其中就包括打造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在长三角区域赋能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形成强大的创新“引力波”。
      
       打造3.0升级版,上线科创金融服务平台
      
       目前,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正在全力打造3.0升级版,开发建设的“金证创通”科创金融服务平台搭建起联动科创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息桥梁”。平台建立了企业库、专家库和产品库,支持长三角科创企业与基地联盟成员单位资深专家、投融资产品的在线对接和在线撮合。
      
       据浦东新区金融工作局副局长张辉介绍,“金证创通”科创金融服务平台可以成为拟上市企业登陆科创板的一站式“服务窗口”,支持辅导培训、专业咨询、上市预审、上市政策指引等全生命周期云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服务需求。
      
       目前,基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精准培育硬科技企业对接科创板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其中,线上的长三角区域科创板上市企业“蓄水池”,打造层层递进的储备库(5537家)、培育库(520家)、推荐库(120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从海量企业中“大海捞针”“沙里淘金”,为科创板注册制提供源头活水。基地还通过预审评价功能,对照科创板上市标准和上市审核问询要点,对进入推荐库的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和综合打分,帮助企业发现自身差距、查缺补漏。
      
       擦亮“硬科技”招牌,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芯原股份去年8月在科创板上市,此前这家企业就列在了基地的推荐库中。“基地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专业服务,包括培训路演、模拟审核等,由上交所专家和头部机构把脉问诊。”公司董事长戴伟民表示,“登陆资本市场不仅为企业加码投入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也让更多专业的国内外机构投资者开始关注到公司,打开未来发展的新空间。”
      
       截至目前,基地已举办各类活动320余期,服务长三角企业4800余家次,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9万人次。长三角已上市的科创板企业中,有60家企业参加了基地的上市辅导培训和投融资对接活动,有39家企业获得基地联盟成员单位的股权投资,121家企业获得基地联盟成员单位的保荐及其他中介服务。
      
       从最新数据看,科创板上的“长三角力量”日益凸显,而上海的科创板企业更是以1265亿元的首发募集资金总额和1.2万亿元的总市值,分别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两项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这些企业“硬科技”成色十足,高度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描绘出一幅“硬科技”产业群加速集聚的创新画卷。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董国群表示,上交所和浦东新区将依托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处于市场一线的优势,为科创板挖掘培育更多优质“硬科技”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强化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擦亮科创板和长三角基地的“硬科技”招牌,助力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