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晨琰
昨天,上海发布今年第二个高温橙色预警。随着申城出梅、气温再次蹿升,热浪之下,申城医院也切换至“战高温”模式。记者从上海多家医院了解到,发热门诊与急诊已迎来一波就诊小高峰。
专家提醒,要警惕“高温病”发病滞后性。预计高温持续一段时间后,与之相关的就诊者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建议老人、小孩,以及户外工作者,出行应避开中午12点至下午两三点的高温时段,防止热源直接照射;空调房温度不宜太低;注意开窗通风、多补充水分,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急诊和发热门诊患者增幅明显
高温“大考”来了,沪上各大医院,发热门诊、急诊等科室也跟着“热”了起来。
“这两天,医院急诊就诊人数快速蹿升,较平时增加了近20%。”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彭沪告诉记者,来就诊的患者多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最为常见,还有的患者则因贪凉吃坏了肚子,引起腹泻等一系列消化道疾病。
彭沪提醒,在夏季要警惕因贪凉引起的热伤风。他注意到,高温一来,不少年轻人贪凉饮冷,对使用空调、电扇毫不节制,一出汗就对着空调、风扇一阵狂吹;晚上睡觉一热就不盖被子或毯子。“许多人没有意识到,降温过度会得感冒,最易得的就是热伤风。”
距离浦东机场最近的综合性医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始终维持“战时状态”。为应对之后可能迎来的“大客流”,医院已配备了备班机制,一旦有大流量病患就诊或突发事件,备班医生将及时支援发热门诊。
在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门诊广场西侧的核酸检测自助服务区,医院对原先的简易凉棚进行了改造,不仅换成了具有保温功能的板材,还在屋顶加盖了一层防晒遮阳布,为其穿上了“防晒服”。
从送药上门到一键叫车,医院推多项暖心助老服务
高温天气对体弱老年人的影响最为明显,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虹口院区,近60%的急诊患者均为老年人。
医生表示,老年人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自适应能力下降,自身调节能力也较差,加之有些老年人不愿开空调,因此要格外警惕隐性中暑。“一般来说,中暑是有先兆的,包括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此时患者体温往往是正常的。如果进一步发展,患者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部分人群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副主任医师陆健告诉记者,一旦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发展为重症中暑即“热射病”,将危及患者生命。
为避免老人高温天就诊,市一医院互联网医院也不断跑出“加速度”。市一医院虹口院区门办主任朱彦琪表示,已在医院门诊大厅、自助服务机、内分泌科、消化科等老年就诊患者较多的地方增派志愿者,为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介绍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助老年人在家就诊、送药上门。
目前,使用市一互联网医院的60岁以上老人已达9800余人,尤其自5月24日“健康管理人”上线以来,已有7832名子女或亲属完成申请,可随时查询知晓老人健康档案相关信息,协助提升老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6月30日,市一医院、仁济医院、同仁医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纷纷在院门口竖起“一键叫车智慧屏”,只要刷一刷脸,就能在医院门口顺利叫到出租车,方便老人就诊。
不少孩子被空调“吹倒”,儿科开启“夏季档”
申城儿科医院也纷纷开启“夏季档”。上海市儿童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刘坚告诉记者,目前,急诊日均就诊患儿在1200人次左右,“孩子免疫力差,同伴间一有感冒发烧就容易传染”。
临床上,刘坚观察到不少家长喜欢将发烧的患儿捂得严严实实来就诊。“小朋友穿着长衣长裤,浑身冒汗,精神状态很不好。更甚者,孩子已经出现脱水、轻度中暑的症状。”刘坚说,传统观念认为,感冒发热悟出一身汗病就好了,这其实是错误的,医生首先提倡的是物理降温,多喝水排尿、用温水擦拭身体,切不能“捂”。
“不少孩子生病,其实是空调吹出来的。”刘坚建议,凡有5岁以下孩子在场的空调房间,温度不宜调得过低或高,夏天一般在26℃-27℃左右为宜。
孩子长时间在空调室内也对健康不利。刘坚说,应1小时左右开窗通风5-10分钟。晚上睡觉时最好略开一点窗,保持空气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