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7-11 第26,92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3版: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新应用

给大气层做CT,农业不再“靠天吃饭”

优刻得展台展出了多项前沿技术和未来科技。 本报记者 袁婧摄 ◆参观者体验一款智能座舱的仿真自动驾驶功能。 新华社发制图:冯晓瑜
       ■本报见习记者 张天弛
      
       当代年轻人如何看待农业?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1) “当代青年对话智能农业新未来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学生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秧苗高度与水肥数据的交叉计算” “为每棵果树建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让现代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而在农业专家、信息工程师眼中,AI赋能现代农业,农业人才也赋能AI发展。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用越来越少的耕地资源、水资源、越来越贵的劳动力,产出更多、质量更好的粮食。”兰桂骐农业科技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海洋大学原校长潘迎捷说, “工业革命为传统农业引入了规模化和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而现在,要想提高耕地的效率,我们需要借助AI等新一代技术,实现农业的信息化、智能化转型。”
      
       气候与农作物的生长息息相关,在没有科学预测的时候,农民只能“靠天吃饭”,全凭祖传的经验决定何时播种、何时收割;如今,在现代卫星技术的加持下,农作物的最佳耕种时间可以被精准预测出来。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顾亦磊介绍了“风云三号”卫星,它是国内首个实现了从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到微波探测的多荷载、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的综合对地探测卫星。 “它可以对不同高度的大气层同时进行扫描,测量出每一层的温度和湿度,就像给人体做CT一样,分层扫描。”他说,把各层的数据发给气象台,气象台可据此作出更精准的长期气候预测,指导农民选择最合适时机播种。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代表说:“农业在我眼中已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随着与各种新兴行业的融合,它将不断创新,我们年轻人也对农业越来越有信心。”另一位来自宁夏大学的学生说,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增长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二者的融合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副处长孙筱和说,AI拥有赋能现代农业的巨大力量,而技术需要人进行规范,为它赋予人性和智慧, “AI赋能现代农业,但AI也需要农业人才来赋能”。
      
       潘迎捷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目前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要提升农业的智能化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要靠一大批致力于智能农业的年轻人才有可能实现”。他还提醒学生: “越是美好的事业,道路也越曲折和艰难,要做好长期奋斗、锲而不舍的充分准备。”首先,要扎实掌握各门学科知识并融会贯通,不仅要掌握农业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AI等新一代技术;其次,农业是门应用学科,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 “要把论文写在农田上”;此外,农业还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器械、设备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是农业专业学生必备的个人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