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红色项目”设计团队在工作中。
■本报记者 史博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上海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等红色主题建筑成为广大市民游客参观瞻仰的热点。
这些“红色项目”从设计到建成的过程中,凝聚了建筑师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敬业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为社会唱响了红色主旋律,为人民传播了红色正能量,更为企业定下了红色主基调。
在“新”与“不变”中诠释赤诚
6月3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全新开馆。经过600多个日日夜夜的精心建设,至此一切就绪。
新馆之“新”,在于更好地纪念、庆祝,而新馆之“不变”,是传承红色基因,是无数人在党的诞生地深刻思索、解读初心、讲好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的一片赤诚。
“幸运和光荣、责任和奉献的百感交集!”华建集团资深总建筑师邢同和表露着承接并主持该项目的心情。施工过程中,这位82岁的项目总设计师多次爬到脚手架上,查看建筑设计的施工质量和完成情况……在他看来,中共一大纪念馆要体现上海的设计水准,设计精细品质更要经得起未来100年的考验。
2017年,接到参与中共一大纪念馆筹建工作任务后,邢同和与往常一般,没有急着动笔构思,而是先沉下心来学习。他第一时间带领设计团队所有成员,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瞻仰参观学习,在宣誓大厅他和设计团队重温了入党誓词。此后,团队反复翻阅相关史料,多方座谈调研,在启动设计之前,领悟了“风貌保护、精神传承”等设计主旨。
邢同和说,设计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这段经历有三个让他感到万分激动的时刻。首先是厚重的汉白玉国旗旗台,组成基座,体现伟大信仰力量的标志。第二个是大厅中轴线对景“百年劲松”。画设计图纸时,设计团队选用了百年劲松,象征建党百年、根深叶茂、基业长青。为此,他们前后考察了近百棵罗汉松,最终在上海植物园寻得良材。三是当他爬上脚手架,看到在老师傅带领下工人们砌砖勾缝,完全按传统手工艺精工细作,放下了心,“当时内心激动无比,脑海里瞬间就响起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首歌”。
细节入手感受革命先辈初心
上海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项目是全国范围内集烈士关押地、就义地、埋葬地于一体的革命烈士纪念场所。但由于历史原因,其中就义地部分作为一块飞地隔离于7315工厂内。因此,物理的围墙边界割裂了其与龙华烈士陵园主体空间的连续性,也阻碍了人们对革命烈士的纪念和缅怀。2019年6月,上海启动对“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的改造工作,而这一光荣的任务,再一次交由富有使命感的华建人来担当。
团队负责人之一、华建集团都市总院副总建筑师刘智伟至今深刻记得第一次从陵园地道步入就义地的场景。眼前的就义坑因年久失修而被水淹没,成为一个废弃的水坑。但是,就义坑边的就义树、纪念石碑,以及石碑前带血的镣铐和烈士遗物依然风骨不减。这些场地上的纪念物展现出的庄严氛围给团队成员极大震撼感,仿佛看到烈士在就义前斗志昂扬、目光如炬,仿佛听到烈士就义前高呼理想和使命、震耳发聩。
环顾四周,松柏低垂矗立,古旧的老桥斑驳破旧,桥下溪水无声,都是在记忆、在哀思革命者坚强不屈和慷慨赴死。“虽然年代久远,但烈士的伟大革命精神长存于场地,激励和感染着每一位踏入就义地的参观者。我们团队在纪念碑前长时间地静默哀思,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刘智伟回叙道。
红色建筑项目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做设计,必须解决好传承、发扬历史文脉和红色基因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大量的学习红色史料。临时党支部整合多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赢,将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有机地融入到项目学习体系中去。在党组织的引领下,设计团队开始大量学习和翻阅历史资料,熟悉龙华烈士陵园厚重的革命历史脉络,阅读了“龙华二十四烈士”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左联五烈士、彭湃等革命先烈的事迹史料,体会他们伟大的革命精神境界。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项目从2020年5月7日开始施工,当年9月29日前必须完成。设计团队每天准时抵达现场,在高温烈日中与工人们讨论、研究各种细节节点,细致到广场的铺装形式、墙砖的砌筑效果控制、屋面瓦的铺砌形式、植物的颜色选择等各种问题。种种努力,都寄望于给参观者带来精神激励。
最终,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塑造的“英雄之路”引人深省:傲骨挺立楠木围合的“初心大道”,方圆结合的“忠魂颂广场”和“斗争与胜利广场”,鲜花盛开的“追思花海”……整体环境庄严而不悲,让观者体会烈士“向死而生”崇高精神。功能拓展后的“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内,悲壮的烈士就义坑,沧桑的烈士就义树,雄浑的龙华墙,厚重的泰山石,革命的悲壮和崇高无处不在,红色的精神流淌不息,激励着后来者。
参与每一个红色项目都是一次征程,不仅是一次设计实践,也是一次思想和精神的淬炼历程。刘智伟表示,百年党史的光辉沐浴着我们,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激励我们、前辈大师的高度专业精神指导我们、团队的集体力量温暖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年轻的原创团队敢于承担重任,在工作中勇于带头突破,付诸行动,作出表率,最后收获成功,获得成长。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华建集团参与设计红色项目,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华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顾伟华介绍,新中国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红色建筑——上海鲁迅纪念馆,就由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师、华建集团前身之一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兼总建筑师陈植主持设计。约四十年后,鲁迅纪念馆修缮更新并扩建则由陈植弟子邢同和领衔,体现了红色项目团队的传承。历久弥新,如今纪念馆的陈列展览、文物收藏、保护管理、宣传教育、学术研究、国内外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都有相当发展与影响,作为精神力量上的一面旗帜而让人记忆,让人怀念,成为深受青少年欢迎的教育基地和令中外游客慕名参观的景点之一。
此后,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原上海美术馆)修缮设计,今年6月16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上海市委共同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实践”特别对话会的主场——北外滩贯通和综合改造提升一期工程等,都出自华建之手。
用好红色资源,展现并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的光荣历史、奋斗历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设计师们自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们期待着,参观者在红色地标场馆中寻究一处处历史细节,理解百年前的开端何其伟大,让红色基因赓续相传、永不变色。
团队小传
红色建筑是讲述党史故事、彰显党员初心、弘扬红色精神的神圣殿堂。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华东工业部建筑设计公司和1953年成立的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生产技术处设计科。当时,聚集了赵琛、陈植、庄俊等一批满怀建设中华梦、学成回国的年轻爱国建筑师和一大群从事建设工作的知识分子。
在其血液和文化里,“红色基因”根深蒂固。“红色项目”设计师的使命,就是将一张张蓝图,用创新的思路和务实的行动,变成万千广厦。现在上海的地标性建筑,70%以上出自华建之手,这其中就包含了一大批红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