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红亮 聂大富
成果介绍
《革命精神世界》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力图对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进行总体研究和把握,展现革命精神形成的历史逻辑,考察革命精神的概念衍化和丰富发展,追溯革命精神的理论基础,分析革命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提炼出革命精神的核心元素,探索革命精神的认识论建构、价值观建构、方法论建构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好地继承发扬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精神支柱。
全书分两个部分,共八章,分别回答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统的历史形成过程和理论体系内涵两个话题。第一部分讲历史谱系,主要叙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发展历史,分别介绍革命精神的具体表现形态,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第二部分讲理论谱系,主要讨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理论体系的建构,集中研讨革命精神的概念意蕴、理论基础、共性元素、认识论内涵、价值观内涵、方法论内涵、践行路径等话题,描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构筑的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生成和发展,被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一百年来,已经形成了光荣的革命精神传统与精神谱系,建构了革命精神的理论体系。
第一,精神谱系的构筑有哪些话题?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构筑的视角看,需要重点关注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传统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一个关于革命精神的历史谱系如何构筑的话题。第二个话题是革命精神理论体系有哪些主要内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这是一个关于革命精神的理论谱系如何建构的话题。
第二,革命精神的历史谱系如何构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丰富的革命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结合新时代的新特点和新使命,不仅注重对已有的革命精神进行提炼和总结,而且在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时不断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丰富和发展了百年革命精神的谱系,彰显了对初心和使命的执着和守正创新的精神。
我们不仅描述不同历史阶段上革命精神的形成过程,而且把“革命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概念来看待,从概念史的角度梳理一百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精神”概念的理解与使用。通过集中讨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届党的领导人对“革命精神”概念的使用和阐发,可以看到,在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革命精神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革命精神的内涵,不断赋予革命精神新的时代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化。
第三,革命精神有哪些共性元素?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革命精神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是其实质内涵是相通的,具有一些共性精神元素。何谓共性元素?革命精神可以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也可以是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有内在的精神联系,它可以是一个精神结构或精神系统,凝结着一定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结构及其特质就是革命精神的共性元素。
革命精神作为一个精神结构或精神系统,是有体系的,有层次的。革命精神观有一套关于革命的精神要求或价值要求。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革命精神有目标指向或目标要求,即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第二,革命精神有来自服务对象的要求,即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革命精神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第三,革命精神的实践层面的要求之一即开拓创新的精神,这是处于顺境中的要求。第四,革命精神的实践层面的要求之二即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处于逆境中的要求。第五,革命精神的主体层面的要求之一即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相对于他者的价值要求。第六,革命精神的主体层面的要求之二即独立自主精神,这是相对于主体自身的价值要求。这六个方面组成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的主要内涵。
第四,革命精神理论体系有哪些主要内涵?理论谱系如何构筑?一百年来,我们不仅创造了革命精神的多种表现形式,而且建构起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理论谱系。这个理论谱系给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革命,实现了“精神革命”。这种“精神革命”可以从认识论、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维度来考察。
从认识论上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其中包含着革命精神的成分。换言之,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要素。这体现出革命精神的认识论内涵。怎么理解革命精神的认识论内涵?可以从实践观点、主观能动性观点、精神的作用等三个角度来分析,得出三个观点,即尊重客观事实,发挥主观能动性,革命精神在认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认识论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理论谱系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作的主要贡献。
从价值观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观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提供了精神滋养,为价值观的理论建构提供价值支撑,形成了一套革命精神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贡献。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看,作为价值观的革命精神包含哪些主要价值原则?包括哪些理论问题?简言之,革命精神价值观的建构,需要讨论以下几个话题:第一,革命精神与集体、个人的关系,即群与己的关系。这是讨论待人的态度。第二,革命精神与革命意志、热情的关系,即理与欲的关系。第三,革命精神与自我革命的关系,即身与心的关系。第四,革命精神与革命者人格的关系,即如何成就理想人格的问题。这四个方面支撑起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建构了革命精神的方法论内涵,同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贡献,体现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革命性变革。革命精神有认识论和价值观内涵,在什么程度上说革命精神也有方法论内涵?一方面,革命精神是从革命实践中提炼出来,是对革命实践的反映和摹写;另一方面,革命精神形成后,会指导和规范革命实践的发展。在指导和规范中,革命精神就转化为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看,革命精神具有方法论的意义。革命精神的方法论内涵主要包含调查研究方法、辩证思维方法、革命战略思维方法、群众工作方法等。
第五,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有效地践行革命精神,让革命精神发扬光大?践行的路径有哪些?这构成了革命精神理论谱系的实践环节。革命精神的践行路径主要有个人、社会、世界三个角度,其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实践要求。从个人维度看,要自觉努力把革命精神和个人的日常行为结合起来。从社会维度看,要把革命精神和全社会风气的养成结合起来。从世界维度看,要把革命精神和文化的国际传播结合起来。中国道路成功的背后有精神元素的支撑,革命精神是其中重要的元素。既要展示中国的道路,又要展示中国道路背后的革命精神。既要讲好中国的故事,又要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革命精神。缺失了革命精神的中国道路是没有基石的,缺失了革命精神的中国故事是没有灵魂的。
本书的标题为“革命精神世界”。它有两个读法。第一,读作“革命精神的世界”。“革命精神”是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我们要认真刻画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世界及其传统,以在世界范围内更好践行革命精神。第二,读作“革命的精神世界”。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建构起革命精神的认识论、价值观、方法论内涵,建构起革命精神哲学,使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思想观念得到解放,“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精神哲学、“革命的精神世界”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实现了重大的变革。一方面,“革命精神”传统(“革命精神的世界”)的形成和传承,不仅使中国人从精神上站起来、富起来,而且强起来;另一方面,“革命的精神世界”促进“革命精神”传统在不同历史时代得到发扬光大,因此,“革命精神的世界”与“革命的精神世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分别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