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就是赋能所有人、幸福所有人,特别是不让老人掉队。为了进一步擦亮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这块金字招牌,上海想方设法,让老人办事也“能办”“好办”“爱办”。城市数字化转型必须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本着这样的原则,上海不断推进一系列接地气的技术升级和服务,降低“一网通办”门槛,让老人能轻松享受数字化的便利。
让手机不再是老人的障碍
出入医院时必须拿出手机亮一下绿码,这件对年轻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却可能让老人一筹莫展。但随着一种“数字新装备”在沪上加速普及,老人可以更方便地获取自己的“数字通行证”。
新华医院门诊综合楼前,每天前来就诊开药的人流络绎不绝。在一台瘦瘦的机器前,不太熟悉手机操作的老人拿身份证或医保卡一刷,几秒钟工夫,屏幕显示绿码,可以放行,通行效率较之以往高出许多。研发这台“防疫一体机”的万达信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它是国内第一台不需要手机就可以调用健康码的设备,兼具身份识别、随申码调用、红外线测温等多个功能,覆盖就医住院必须提供的关键防控信息。病人只需一次刷卡、验证无误,就可以“码上通行”。今年以来,这台设备的覆盖率和使用量快速提升,目前已在全市超过400个场所落户,包括本市大部分医疗机构,平均每月能帮助500万人次老人省去在手机上操作随申码的烦恼。
“一体机”的成功,一方面在于它抓住了用户的特点和痛点——去看病开药的老人至少会随身带一张医保卡,因此,刷卡读码符合习惯,也不会出现忘记带卡的问题;同时,这个系统之所以能够“脱离”手机,关键在于它受益于上海公共数据治理的顶层设计,既依托“一网通办”实现数据的横向打通和跨部门共享,同时也确保个人信息的流动不会超出“一网通办”范围,从而确保安全。
让技术和服务匹配银发需求
消除数字鸿沟,推进适老化改造,这是“一网通办”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覆盖数千万用户的“随申办”App,既瞄准年轻人,不断迭代版本,强化搜索功能,凸显“一网通办”服务之“全”;同时也针对银发用户,推出“长者专版”,对各种老人不常用到的功能模块大刀阔斧做减法,聚焦一个“简”字。长者专版推出短短两个月,已收获近20万订阅。
或许在年轻人看来,长者专版的外观似乎有点“过时”,但这恰恰是它的风格。长者专版不断揣摩老人感受,聚焦“易用”,在可感知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主界面突出大字体、大图标、高对比度等设计元素,意在让老人一目了然;主推内容被压缩到3个板块(常用服务、更多服务、每周科普)、4项最高频服务(随申码、医疗付费一件事、公交码、地铁码),希望让老人一点直达。
实际使用时,老人还可以不断感受到长者专版有温度的细节。比如,许多老年人爱看“每周科普”,通过它了解健康知识和养生方法,为了减轻老人阅读手机的疲劳感,这个板块专门内置机器人语音播放功能,点击一下页面上的“小喇叭”图标,就能轻松收听。
所谓以人为本,应该是用户需要什么,就让技术、管理和服务就去匹配它,而不是相反。据悉,今年“一网通办”还将不断推进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同时积极参与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面向100万长者的数字生活培训,围绕老人等数字弱势群体的需求,努力抹平那条有形无形的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