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曦、张梓晨姐弟俩。 本报通讯员 杨嘉璐摄
顾一琼
小学生姐弟俩,路边拾到51万元巨款,悉数归还失主。这就发生在上海,在你我身边。
不必惊讶。两张真挚的脸庞,折射出的是一个家庭的模样,一所学校的模样,一座城市的模样。
正如他们的名字一般,“晨”“曦”照亮了所有人。姐姐张晓曦,弟弟张梓晨,就读于崇明区建设小学。前些天两人在外遛狗,撞见一个老旧床头柜。出于好奇,两人打开柜门,发现内有一叠用牛皮纸和信封包裹的东西,里面全是百元大钞。
想着“失主肯定很着急”,弟弟把守柜子,姐姐跑回家求助大人。面对大人“将信将疑”,孩子不依不饶,折返一趟拿来实物确认。发现是真钱,全家立即报警,终于在第一时间找到失主。
别人眼中感天动地的义举,在这个小家庭却道“习以为常”。父母平日经营一家小饭店,常有顾客粗心落下钱,少则几十元,有时几百元。姐弟俩看到了就交给父母,然后一一还给顾客。“虽然我们不富裕,但不义之财不能要”。正直的父母挂在嘴边的这几句,让两个孩子耳濡目染,入了脑也入了心。
别人眼中感天动地的义举,在学校老师看来“一点儿都不意外”。孩子平日里活泼外向,乐于助人,善替他人着想,“眼睛里都是光”。老师上课放课件,她会主动拉上窗帘;课间同学需要帮忙,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手。
父母这样奖励他们:镇上逛一圈,买上一堆好吃的,“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不用太刻意嘉奖”。
学校这样鼓励他们:在全校升旗仪式上为他俩颁发“正能量”奖,“正直的榜样就在大家身边”。
网上网下无数人这样点赞他们:了不起,品德高尚,妥妥正能量,最美小学生!
少年志高,拾金不昧。两个可爱少年娃,展现了自身优良品德和社会公德,也从某种角度反映出这座城市里,青少年群体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品格。而这背后,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一个个家校小环境,更是一个积极正向的社会大生态和城市新风貌。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近年来,上海结合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突出价值观引领,树立大德育观,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创新载体形式,推动学科之间、课堂内外、网上网下、学校家庭互补共育。引导青少年从自身做起、从点滴起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坐言起行,有大爱,有大德,更有大情怀。
全方位、多维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青少年发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起一个强有力、可持续的系统支撑。向上向善向美,由此拔节而生,长成了一座城市动人的神态与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