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4-26 第26,84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8版:文汇智库

新城建设要有新理念

       ■郑时龄
      
       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
      
       当前,上海积极推进“五个新城”建设,正在向建设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目标努力奋进。
      
       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城镇布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规划)已确立了“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规划了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和南汇五个新城,并要求完善新城的综合功能。新城是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上海2035”规划对新城的功能和人口规模都有表述,按照大城市标准进行设施建设和服务配置。上海市域城镇圈规划明确地规划了网络型城市群结构。
      
       在新时期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城市化需要在战略方面进行谋划,进一步探索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将“五个新城”定位为“成为独立的综合型节点城市”,比“上海2035”规划的定义有所拓展,应该说,起点更高。每个新城,实际上都是许多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另一方面,这些新城本身有悠久的历史,像松江、嘉定的历史,甚至早于上海的老城厢。但从面向未来的城市来理解,建设“五个新城”,我们需要充分研究并谋划这些 “未来之城”,尤其是在城市更新方面,要使新城逐步建设并转型成为理想城市,成为上海作为卓越全球城市的组成部分。
      
       城市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系统,其发展本身反映着城市形态、社会、环境建设以及经济转型的过程。城市建设是城市外部和内部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影响力作用的结果,这也是对城市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一种反映。
      
       从地理位置看,上海的“五个新城”均位于长三角交通廊道上,要在空间结构、产业发展、韧性生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产城融合、公共服务、街区活力、综合交通、城市特色等方面进行规划建设。要通过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完善城市化战略,打造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增长极和服务辐射长三角的有力支撑点。
      
       应该看到,新城的作用不仅是自我完善、增长经济、优化城市空间、修复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的韧性、保护历史文化、培育城市文化,同时也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体系,成为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的示范城市。
      
       从“五个新城”的建设基础看,它们都是有历史的,大部分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近年来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也有过规模化的升级。城市的定位也一直是在摸索中前行,为了实现“未来理想之城”的目标,需要城市更新,要在城市上建设城市,这既涉及物质性的更新,也涉及非物质性的更新;既包括城市结构和城市空间的更新,建筑的更新,城市环境和道路的更新,但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生活方式、城市管理模式的更新。新城建设,实质上是城市理想、城市艺术和城市价值的体现,其核心不是形式的新或旧,而在于理念的新或旧,在于内在的和谐与理性,需要有理想,怀有对未来的憧憬和激情。
      
       (作者为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