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4-07 第26,82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教科卫

患儿“腹痛”竟是患上了罕见儿童腹主动脉瘤,复旦儿科与中山医院外科医生联手

勇闯生命禁区,为四龄童成功“拆弹”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贾兵为童童查体。
       本报讯 (记者 李晨琰)4岁男孩童童患有罕见的儿童腹主动脉瘤,扩张部分的直径是自身正常主动脉内径的两倍多,随时可能因血管破裂导致出血死亡。在童童之前,国内尚无如此低龄的病例。面对医学极限所划下的生死线,一群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与中山医院的外科医生勇闯生命禁区,将童童体内的“炸弹”成功摘除。日前,已然康复的小男孩顺利出院。
      
       时间回拨至三月中旬。彼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陈纲正在儿科医院厦门分院出诊,遇到一名辗转多家医院就诊的腹痛患儿童童。
      
       “小孩脸色很差,眉头皱起,毫无精神,一看就被病魔困扰已久。”凭着初步诊断与丰富的诊疗经验,陈纲怀疑童童的病症绝非“腹痛”如此简单,很可能是大血管病变,建议至上海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果真,一系列筛查后,“真凶”浮出水面:困扰童童的是一种罕见发生于儿童的疾病——腹主动脉瘤。
      
       “这个‘瘤’不是真正的肿瘤,却比肿瘤更加凶险,因为局部血管扩张可能随时导致血管破裂而出血死亡。”儿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刘芳介绍,童童身上的主动脉瘤体积大,扩张部分直径为自身正常主动脉内径的两倍多,压力高,这一留存在体内的 “炸弹”随时可能引爆。腹主动脉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儿童患者非常罕见,国内此前从未有如此低龄的病例。这也意味着,在儿童手术方面,外科医生所能获得的经验寥寥无几。
      
       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主治医生张文波说,成年患者常通过介入途径植入支架的方式治疗。儿童由于血管更细小,发病原因更复杂,要考虑到日后生长因素的影响,现有的血管外科植入器械无法使用。
      
       手术治疗无先例可循,所有人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决定与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强强联手,共克病魔。
      
       术前,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贾兵带领治疗组就病例进行多次讨论,对分支血管如何处理等制定了详细预案。
      
       3月22日,童童被推进手术室。术中动脉瘤体压力高,与周围组织关系紧密,主刀医生仔细解剖,一旦瘤体破裂,后果不堪设想。经过精细的手术,手术团队顺利切除了病变的主动脉壁,并用人造血管补片修补了主动脉。2个小时紧张而有序的手术大获成功,术中出血仅20毫升,术后仅1小时,童童就顺利撤离了呼吸机。
      
       贾兵说,与日益发展成熟的成人血管外科相比,小儿外周血管外科在国内极少建科,小儿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挑战性更大。血管性疾病的诊治常需要外科手术联合介入技术。今年2月,儿科医院杂交手术室成功“上线”,该手术室拥有先进的造影器械和完善的外科手术设备,将助力儿童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