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星
日前,上海发布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名额分配”成此次最大变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50%到65%的招生计划,将分配到有关区和各所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
名额分配看似改变了高中招录的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将对基础教育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多位教育界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综合评价改革,到小学初中的“公民同招+民办摇号”,再到集团化办学,“名额分配”新规为推动义务教育更高质量公平,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扣上了重要一环。更有专家直言,2021年各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即将启动,选在此时公布“名额分配”新规,释放未来缩小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确实有助于缓解家长的择校焦虑。
名额分配,每一所初中都有了努力提升质量的动力
“三年前得知上海要推行名额分配,就有家长放弃了为孩子争取‘名校’的机会,安心留在我们学校。”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校长苏浩泂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规给我们这样的普通中学带来了发展机遇。”
储能中学是中心城区黄浦区的一所完中。中心城区教育资源相对完备,但较之人口导入大区,相应学段的学生人数却比较少,在过往的择校风潮之下,即便是住在附近的人也不愿意选择储能中学这类初中。
好的教育往往是好老师和好学生的相互成全,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自然也越教越没劲,愿意选择就近入学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少。在苏浩泂眼里,名额分配政策看似给普通初中学生带来了更好的“出路”,但影响更大的是学校,“我们这类初中进入优质高中的名额增加会带来更多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自然会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和老师教好书的动力。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又会吸引更多附近原本择校的学生回流。进入良性循环,不论对学校还是对学生都是利好。”
“曾经不少家长认为,如果不能上好初中,就不再有可能上到好高中,也就不再有可能上好大学。但现在,改革方案将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50%—65%名额分配到区和学校,这意味着无论在什么区域、什么学校,只要学生努力,都有可能进入优质高中学校。对学生个体来讲,既然家门口的初中学校都具备升入优质高中学校的制度通道,就没必要再舍近求远,当然,无论在哪所学校,要真正将优质高中的招生名额最终收入囊中,依旧需要学生不懈努力。”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表示。
全方位育人,为每个学生创造个性化成才的环境
所谓的“好学校”靠“怎么教也差不到哪里去”的那些好学生收获升学率,在未来可能性也许会越来越小。而所谓的“差学校”的老师对“学生怎么教也教不好”的抱怨,也会越来越少。
“以前,一些好学校可能会靠头部生源实现‘躺赢’,但今后,一味地依赖好生源带来的高升学率恐怕会越来越少。”闵行中学校长何美龙直言,削减自主招生名额,加大名额分配力度,等于把绝大多数“市重点”又拉回了同一起跑线上。在他看来,对于优质高中而言,“新政”的实施,将是学校打破“唯分数论”再出发,思考如何全方位“育人”的新机遇。
市教委基教处处长杨振峰认为,对于优秀学校,学生的差异性确有可能因此扩大,但社会本就是丰富多样的,学校生态自然也应该如此。“今天的学校就是明天的社会,把不同的学生放在一起,有利于模拟社会生态。而且,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创新,高竞争、高压力的环境反而不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我认为,真正的好学校和好老师,一定能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能够帮助到每个孩子,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不一样的服务。”
而对于初中而言,有些家长担心,进入相对薄弱的初中,整体学习氛围不好怎么办?《实施办法》中还规定填报了名额分配志愿的学生中考成绩必须达到相应的“控制分数线”才能被投档。这对所有初中学校来说,都意味着必须要拿出有效手段,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
系列配套政策切实推动教育优质均衡,为学生真正减负
在很长一段时间,“收割头部生源——提高升学率,营造口碑——吸引更多学生和家长课外增负上‘好学校’”,似乎已是一种“无解的循环”,让择校热难以降温,更是带来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教育界相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此次这一新规,为减负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系列新政补上了重要一块。
何美龙就说,作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闵行中学每年也会有分配名额给到区内各校。有些孩子尽管来自较为薄弱的学校,以前没碰到过太好的师资,但换了新环境后其实他们爆发出的潜能非常大。也有的孩子原先学校不错成绩也不错,但因为之前“透支”得太厉害,反倒没了后劲。新规之下,学生无须再通过透支学习热情和精力去换好学校的名额,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办好每一所学校、成就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位学生”是上海基础教育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近年来,伴随着新优质学校建设、百所初中强校工程、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启动实施,上海在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道路上的步伐越来越扎实。随着此次“名额分配”新政的落地,相信未来家门口的学校会成为更多家长的更好选择。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有动力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全面发展、个性化成才的环境,并提供有效的保障,那么学生的减负也就有了可能性,这个减负不是减少学业,而是减少他们面对升学、择校时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何美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