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哈莫尼(左)与陆亚明互相问好。 倪邓杰摄
■本报记者 占悦
蟹粉小笼包、枣泥酥、锦鲤鱼……在中华老字号绿波廊酒楼,这样一套精致又美味的“满园春色”午餐,让远道而来的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在席间不住地点赞:“非常好吃,非常漂亮,这就是上海的味道。”
西哈莫尼国王一行于15日抵沪,过去三天他不仅品尝到了经典海派美食,也收获了一段难忘的文化之旅。15日当天,西哈莫尼一行来到上海电影博物馆;16日晚,前往上海芭蕾舞团参观访问并观看演出。时隔数年“故地重游”,令西哈莫尼非常开心。昨天中午,在绿波廊就餐更是为其沪上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品尝“上海的春天”,中柬友谊代代传
绿波廊总经理陆亚明为记者揭秘了“满园春色”午餐菜品:6个冷菜、4个热菜与10道点心。
西哈莫尼与绿波廊之间有着一段渊源。1973年2月19日,其父亲西哈努克亲王及妻子到访上海豫园,彼时,陆亚明的父亲陆苟度携豫园各大餐厅名厨组成一支队伍,合力制作了14道点心,令亲王夫妇颇为满意。“一点宴天下”的佳话由此传开,并推动豫园于1979年开设汇聚特色点心与海派菜肴的餐厅——绿波廊酒楼。沿着餐厅楼梯拾阶而上,墙上还挂着当年亲王夫妇就餐的照片,以及镌刻于铜牌上的“14道点心”全称。
“1973”,这一具有特别意义的数字也成为了三楼一间包厢名,屋内挂有西哈努克亲王的照片以及背景介绍。此次,西哈莫尼正是在该包厢就餐,工作人员讲述屋内陈设时,他听得津津有味。
此次午餐特地“沿用”五款西哈莫尼父亲曾尝过的点心,“原汁原味做出来”。其中一道“特殊手工枣泥酥”,陆亚明团队得提前完成好几道工序:用10个小时将山西马牙枣以“大火烧”、“小火焖”,再由人工去皮去核,之后用3个小时来爆炒,直到枣香浓郁后收汁。
其余5份新品点心来自于多年来绿波廊接待外宾时广受好评的菜品,并结合当季特色进行创新。比如锦鲤鱼,陆亚明将虾仁和芹菜用作“馅心”,并将火龙果汁泡在面团内,与碾成的南瓜泥一起包裹成外皮,并用吸管在鱼表面层层“压制”,形成一圈圈的鱼鳞纹路。应合时节,陆亚明还将新鲜竹笋与草头做成了“蔬菜包”,寓意着“邀请品尝春天的味道”。
这一菜单经历了多次修改,最终决定“减小菜、加点心”,最大程度体现海派风味。上菜时间也反复“提前演练”,厨师们掐着表精准计算每道菜该何时下锅、何时装盆、何时走菜。
“我的父亲曾帮国王的父亲做点心,而现在是我为国王掌勺烹饪。这正是说明了中柬友谊代代相传,我们的情谊也是如此。”陆亚明动情地说。
表演很“干净”,这是对芭蕾舞剧极高的评价
“Bravo!Bravo!”(好极了!好极了!)音乐声止、帷幕落下,看完芭蕾舞剧《茶花女》的西哈莫尼使劲鼓掌,为这场精彩演出不断喝彩,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谢幕后他走上台,问候演职人员、交换纪念品,赞叹道:“整场演出非常完美,很出色。”
“上海芭蕾舞团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芭蕾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海派芭蕾的打造,形成了高贵、典雅的独特艺术风格。”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向西哈莫尼介绍。随后国王一行来到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大厅,那里放置着老照片和海报灯箱,生动地呈现了这里的历史沿革。
四十多年来,上海芭蕾舞团积累了168部原创作品,不仅包括讲述中国故事的现代芭蕾舞剧,还有古典作品经典版等。而西哈莫尼观看的《茶花女》,正是上海芭蕾舞团打造的一部原创芭蕾舞剧。“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的作品!”在经过《马可·波罗》《哈姆雷特》等经典作品的海报前,西哈莫尼还不住地点头。
芭蕾舞剧《茶花女》不仅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经典名篇置于舞台之上,更是用充满戏剧色彩的配乐,打造出一场全新的听觉体验。
“台上表演很‘干净’。”观看完所有的表演后,西哈莫尼这样评价,并为自己的点赞进一步注解:“不仅是技术出色,舞美、灯光、演员表情等都处于高水准状态,人物刻画也非常完美。”辛丽丽说,“干净”是对芭蕾舞剧极高的评价。
据介绍,芭蕾舞剧《茶花女》诞生于2019年,正值上海芭蕾舞团成立40周年。“这部舞剧,不仅展现了上海芭蕾舞团的独特魅力,还是我们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体现,”在辛丽丽看来,艺术家有国界,但艺术无国界,艺术如同纽带一般让人们忘记所有、实现心灵相通,“无需过多言语,一样感同身受,碰撞艺术火花”。
《大闹天宫》唤醒年近古稀国王的“童心”
“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于伶出任第一任厂长。”上海电影博物馆四楼的展墙上,镶嵌着488位为上海电影作出巨大贡献的优秀影人肖像。就在于伶展柜前,上影集团负责人拿出一张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大门照片。望着照片,西哈莫尼不禁感叹:“我记得,我曾经来过这里。”
数十年间,这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位于漕溪北路595号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原址,于2009年改建成影视文化产业园区。2013年6月上海电影博物馆正式开馆。4层楼面、约1万平方米的展厅里,记录着上海电影发展的点点滴滴。
西哈莫尼从四楼出发,走到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展区停留片刻。讲解员金燕向他介绍了玻璃橱窗内的展品,四枚银毫子、一块怀表、一个公文包——这些都是拍摄影片《红色娘子军》时使用的道具。“这部电影非常著名。”西哈莫尼说自己看过这部电影。
对于曾经学过电影制片的西哈莫尼来说,摄影、录音、照明、剪辑等设备并不陌生。在上海电影博物馆“河之畔”展区,陈列着不同时期的“硬件装备”。看到这些,他开心得笑出声来。
过去,每家电影院都有独立美工师,并根据观影后的理解制作手绘海报。看着挂有133幅电影海报的海报墙,西哈莫尼驻足逐一欣赏,“原来以前每一家电影院的海报都不一样”。
上海是中国美术电影的发祥地,“动画长廊”展区唤醒了年近古稀的西哈莫尼的“童心”。经典美术电影《大闹天宫》曾历时四年才拍摄完成,所有创作全凭主创人员手中的画笔,总共画了15万张画稿。看着展区玻璃柜内保存着的分镜头台本手稿,太上老君、土地爷等人物造型活灵活现,西哈莫尼脸上满是惊叹:“作品至今都非常精美好看,这非常值得保存。”
结束参观时,西哈莫尼表示非常荣幸再次到访,他说,“我要对上海电影百年发展表示热烈祝贺,也期待你们未来还能取得更显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