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3-18 第26,80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与沪上青年师生代表、党员干部群众交流座谈

讲好党史学好党史,就要用第一人称!

◆上海大学校史馆的情景微党课上,大学生真情实感地演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
       ■本报记者 刘力源 储舒婷 见习记者 王宛艺
      
       昨天,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一行先后来到上海大学、杨浦区大桥街道,与青年师生代表、党员干部群众交流座谈。教育引导大家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也共话党领导人民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伟大成就和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期盼。
      
       一场场紧紧围绕践行初心使命的交流座谈,更加坚定了青年学子、干部群众对党史的深刻理解、对时代赋予责任的勇于担当,更加激发起他们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奋进之心。
      
       “党史学习教育不是外在的学习任务,而是内在成长需求”
      
       上午,刚步入上海大学校史馆,中央宣讲团一行就被一位身着长衫、戴着围巾的年轻人吸引,不由在“复刻”的老校门前驻足。
      
       “1924年的中国,在此地,是一群富有理想的学生和教授,选择了一所富有理想的大学,去扛那副救民于水火的重担。”时任上海大学校务长的邓中夏,站在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红色学府”前慷慨陈词。而当天,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大学生王炳坤通过自身演绎将这幅场景生动重现。
      
       话音刚落,观众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在这堂情景微党课上,大学生真情实感地演绎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穿越历史长河的精神共鸣是联通当代青年学子与革命前辈的纽带,而他们在其中收获了精神的洗礼和智慧的启迪。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0级研究生陈星彤说:“党史学习教育不是外在的学习任务,而是我们每个青年学生内在的成长需求。这堂情景微党课让我们代入当年90后的所思所想,真正将其内化为我们自己的切身体会。”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90后研究生陈雪燕直言,自己参与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志愿讲解服务,2万余字的讲解词中,令她感触最深的是数字“28”。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不仅因为当年参会的13位国内代表平均年龄28岁,而且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过烽火28年建立新中国的背后,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初心和使命。”话音刚落,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回应道:“19世纪和20世纪两代90后的对话,把自己和党史融为一体,正是青年学生融入党史的最好方式。”
      
       “青年人要学好党史、党的理论,就要读经典著作”
      
       在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彭艳教授讲述了青年科学家团队在海洋深处克服重重困难、突破技术封锁的经历。听完科研团队不忘初心、矢志建设海洋强国的感人事迹,李君如感慨道:“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历经坎坷依然风华正茂?为什么能在贫穷落后的土地上翻天覆地改变历史面貌?为什么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世界?这是因为党为人民、为民族奋斗的初心始终不变。”
      
       “作为一名学生党支部书记,我应该怎样带领身边的党员同学和入党积极分子学好党史、上好党课?”陈星彤抓住机会,询问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难点。
      
       李君如这样分享:“青年人要学好党的历史、党的理论,最基本的就是读经典著作。比如读毛泽东的著作时,不妨思考一下他当时为何写那篇文章?想解决什么问题?把著作中的理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他的经历结合起来读,一定更容易读进去。更重要的是,当你们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或疑惑,再重读经典,又能有一番不一样的体会。”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生马宣,参与了主题电视纪录片《红色传承》的制作,抢救性记录和发掘健在的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老战士的革命故事。近十年间,该团队已创作完成100集。“我们在拍摄红色题材纪录片的过程中,觉得与革命老前辈进行面对面交流便是最真实的教科书,他们的爱国精神是我们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
      
       交流座谈中,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瑊介绍了挖掘渔阳里红色史迹,并努力将其打造成面向全社会育人基地的过程。上海大学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2019级研究生和子晴分享了全程参与《红色之旅——四史故事手语版》的经历,她还将与高校手语联盟的师生一起培训更多手语志愿者。
      
       “抓住这些历史,才能知道奋斗的目标”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幸福生活!”座谈会现场,九旬老党员黄宝妹依旧精气神十足,聊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不由得心潮澎湃。
      
       黄宝妹回忆解放初期,“为了让大家都有衣服穿,我拼命工作,多纺纱、纺好纱”。凭借出色的成绩,1953年她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和纺织工业部首届18位全国劳动模范之一。从1944年进厂直到1986年退休,她在国棉十七厂工作整整42年,亲历了党领导下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
      
       “我退休了,但共产党员、劳动模范永不退休。”现在,她不愿只当亲历者和见证者,更希望成为传播者。“只要我还能走能动,就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去年,她首次“触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在B站开讲党课,吸引了年轻观众的点赞。“不能忘记从前的苦,否则就不知现在的甜。”她说,只有年轻人都聆听党史、学习党史、传承党史,才能更好地发动群众一齐为党和国家多作贡献,才能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
      
       闻及此,李君如不禁带头鼓掌。他表示,党史学习教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职责——老同志把故事讲好,中坚一代把事业守好,青年人把光荣传统继承好。
      
       同样讲好党史故事的,还有王孝和烈士的女儿王佩民。父亲王孝和1943年进杨树浦发电厂控制室工作,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于1948年英勇就义。彼时,她尚在母亲腹中,家中仅剩的照片是王佩民认识父亲的唯一实物。“我想了解、走近那段历史,为何父亲愿意抛头颅、洒热血,去追求他的理想信仰?”
      
       去档案馆查阅父亲的资料、走访父亲到过的地方、结识父亲的老同学老战友……王佩民只恨时光匆匆,她立志要“走近”父亲,把更多烈士的故事讲好。“昨天的过往就是今天的历史,抓紧时间,抓住这些历史,才能知道奋斗的目标。”
      
       “家有历史,就要讲好历史,就像这样用第一人称讲!”李君如表示,通过口述史,才能将红色家谱代代传下去,赓续党的精神血脉。
      
       “底色守住、面色做好,上海才是人民城市”
      
       身处“祥泰木行”旧址上建立起的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犹如处在历史与当下的一个交汇点。中央宣讲团成员与党员干部群众在此热切交流,焦点之一就是如何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获得精神鼓舞、经验累积,更好践行初心使命,投身建设 “我心中的人民城市”。
      
       在李君如心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概念。“上海的面色是五光十色的现代化大都市,但是她最重要的底色是人民,如果五光十色不为人民所享便没有意义。底色守住、面色做好,上海才是人民城市。”
      
       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就是一个“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案例。“从临江不见江,到让老百姓看到江,我们的工作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活空间。”作为杨浦滨江的建设者,左卫东深有感触,他亲眼目睹这里从生产型岸线蝶变为生活型岸线的整个过程,也常常被滨江建设工地上党员干部“比学赶超”推进工作的劲头所感染。他犹记得杨浦滨江贯通开放时,曾在这里工作的老工人“回来”时的那种欢欣鼓舞,“他们对这里有感情,对城市的发展是由衷高兴的”。
      
       百年党史正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落到居民区,就是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实践。
      
       杨浦区大桥街道的明丰苑小区,是一个建于1997年的老旧居民区。近年来明丰苑每年都以办好一两件实事持续更新着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解决小区停车难到为老公房加装电梯,桩桩件件回应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小区小花园升级改造就是这一切开始的契机。
      
       中央宣讲团一行昨天深入小区与党员群众开展互动交流,这座小花园凭借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吸引了大家驻足。小花园环抱一座“聚合亭”,周边墙壁、矮房都有着色彩绚丽的手绘,“墙上的手绘都出自小区居民之手。小花园升级改造激发了居民的自治热情,也将小区居民中的能人引了出来。”郑恋咏是明丰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她向宣讲团讲述了这个小花园的前世今生——现在人人称道的小花园,以前却是一片人人都想绕着走的荒废竹林。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通过合力,将其改造成居民活动空间。她说,“党史学习教育,对我们居委会干部来说,最重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为群众办实事,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李君如望着小小的“聚合亭”深受触动:“接受党史学习教育,就是弄清楚我们的初心使命是什么,就是在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中不断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但解决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出现一些新的课题。”李君如回忆起幼年时的弄堂生活,房子小没客厅,但邻里关系亲密。现在房子大了,生活好了,“如何通过新的形态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这是个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