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3-05 第26,79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全国两会特刊

为巩固脱贫成果,来自上海的援藏干部们还在不断努力——

“不但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本报记者 顾一琼
      
       西藏自治区第一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专用教室动漫语文教室、日喀则市第一个综合性科创实验室、日喀则市第一个现代化县级学校信息中心、江孜县第一个小学高标准运动场、江孜县第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室……这些,正是近年来上海援藏江孜联络小组在当地围绕“五育并举”教育目标规划实施的帮扶项目。不仅创造了当地多个“第一”,提升了学校硬件和信息化水平,帮助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实现江孜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当下,为已经脱贫摘帽的江孜县巩固脱贫成果,来自上海的援藏干部们还在不断努力。
      
       去年以来,在上海援藏江孜联络小组大力支持下,十多名西藏自治区江孜县青年就业创业基地负责人,千里迢迢来到上海浦东新区参加培训。他们先后前往浦东张江考察就业及创业孵化的理念和模式,也赴南汇了解农村合作社建设情况。年轻人们颇有收获:“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学到了优秀的企业管理方法、运行模式,也坚定了理想信念,树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办企理念。”
      
       跨越数千公里,从东海之滨的上海赶回雪域高原,创业青年带回去的不仅是新的理念和视野,更将带回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为已经脱贫摘帽的江孜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王高安,浦东新区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曾援藏三年,时任江孜县委常务副书记。三年时间,江孜县155个村居他走了两遍以上,其间不仅积攒了超过千篇扶贫日志,提出了“四个扶”,更收获了当地人民的深厚情谊。
      
       前不久,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曾经的藏族同事、江孜县日星乡党委书记张向东激动地发来短信:“我们真的要迈进小康了!”
      
       脱贫摘帽是新生活的起点,王高安说,下一步更要注重从思想、机制等方面发力,把 “要脱贫”提升为“要致富”,重振江孜雄风。
      
       最缺的不是钱,是人才、理念、市场和机制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最生动体现,生动演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常有人问王高安:“沿海城市、零海拔地区的干部们为何愿意到西藏来对口支援?”他毫不犹豫回答:“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他回忆道,三年援建江孜期间共投入93个项目,80%以上都投在最直接的民生领域。“西藏最缺的不是钱,而是人才、理念、市场和机制”。
      
       为此,他结合实践在当地提出了“四个扶”——扶贫先扶志,摆脱贫困首先要树立志向;扶贫必扶智,要加强农牧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引入市场规则、价值规律、竞争意识,遏制住贫困的代际传递;扶贫定扶质,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持续增收致富,提高质量,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扶贫须扶制,施行一种更稳定的制度,来巩固脱贫成果,激发当地致富的内生动力。
      
       产业帮扶加转移就业帮扶,高质量杜绝“返贫率”
      
       江孜县,地处青藏高原的年楚河河谷平原,曾一度是“西藏粮仓”,但也因种种历史原因而陷入贫困。上海援藏干部们在当地开始了多维度帮扶,一方面聚焦产业,另一方面聚焦转移就业。
      
       首先,在当地建立红河谷农业园区,通过“1+19+X”模式(19个乡镇,280座温室辐射到的种植点位22个)进行园区种苗技术,销售市场对接,走上了现代农业的道路,并带动起周边400多名农牧民就业增收,100多人入股分红,共同致富。
      
       所种植的农作物中,有当地的大白菜、萝卜、土豆,还特别引进了上海青、生菜,以及西红柿、南瓜、8424西瓜。也有经济作物,比如引进了菌菇种植,经济附加值相对较高。
      
       同时,通过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每年夏季、冬季举行劳务招聘会,组织全县企业、合作社招募劳务工人。
      
       此外,还建立起带动激励机制。通过争取来的计划外资金,建立响应激励基金,但凡农户外出务工并带出一个新工人,就能获得奖励。
      
       特别是,上海援藏干部在当地培育出了雪域阳光、杰卡尔孜两家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进行日常生活规范、法律意识等公共知识培训,以及挖掘机操作、裁剪、厨师、电焊工等专业技能培训。全链条、可持续地输出可就业人才,这使得江孜县目前在整个日喀则市排名第一。“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便就业,实现了真正的可持续、稳定和高质量脱贫,返贫率就很低。”援藏干部们这样归结。
      
       “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
      
       “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各族群众是一个大家庭,要携手并进。”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广大援藏干部铭记于心。
      
       对口帮扶过程中,上海援藏干部深入当地群众生活情境,与藏族同胞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工作生活,建立起深厚感情,更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帮助当地农户迈入小康。
      
       青年是未来,“不但要富口袋,更要做富脑袋的工作”。
      
       援藏干部们特别注重对当地青年展开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创业意识、现代企业运营和管理意识。也在这个过程中,让青年人有获得感,并自觉树立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意识。
      
       他们先后在当地培育11家“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并成功动员黑青稞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的女儿尼玛普赤女承父业,大学毕业后积极投身规模化种植黑青稞,并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创业公司,目前种植基地面积已超过1000亩,帮助了更多人共同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