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开展以“课后晚托班+社团活动”为形式的校内课后服务,缓解家庭按时接孩子放学难的问题。 本报记者 袁婧摄
■本报记者 王星
小学生下午3点30分放学,可父母还在上班,中间的“空窗期”该怎么办,由谁来管?新学期伊始,上海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程迎来全面升级。
位于丽园路的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有近1500名学生。从本学期起,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留校参加校内看护活动。从下午3点30分到4点30分,是中高年级学生的作业看护时间,而从3点30分到傍晚5点15分,是学校为鼓励学生体验探究而特设的创智导学课程时间,包括芭蕾、足球、篮球、音乐等16个线下课程和4个线上课程。
“这两条线是并行展开的,同学可以自主报名参与。对于参加创智导学课程的学生,老师会提供‘弹性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合理安排完成作业的时间及数量,在加强认知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统筹能力、思辨能力等综合素养。”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马维莺告诉记者。
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南针计划”、非遗文化项目等资源引入课后服务,开设了传统文化类、艺术表演类、学科文化类、运动健身类四个大类,包括古筝、茶艺、篆刻、民乐、书法等25项内容供学生选择,让学生玩中学,学中乐,乐中获,丰富自身成长经历,发展个性特长。
“课后330服务其实之前就有,但和往年相比,今年我们提供的校内课后服务定位更准、内容更多、覆盖面更广。”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课程教学中心主任沙惠健老师告诉记者,新学期开始前,学校对所有学生和家长开展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宗旨就是愿托尽托,愿留尽留,不作要求,也不设门槛,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灵活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