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笑添
在北京时间本周一落幕的国际排联世界大会上,一份涉及数十项改动的新版规则被批准通过,新规将于2022年起正式实施。究其本质,这并不是一次革命性的规则改革。从强制要求比赛现场配备负责鹰眼挑战的裁判,到场地不同区域的颜色区分,新规的多数改变是外界难以觉察的细节,重要性自然无法与当年从单局15分改为25分,或是引入“自由人”概念相比拟。然而,结合国际排联近年来的处境看,新规所释放出的信号不该被忽视。
新规中有着四处较为明显的改动。其一,在某支球队场上球员被驱逐或取消比赛资格的情况下,即便该队已用尽六次换人名额,仍有权替换场上球员。这更像是一条“补丁式”的规则,针对的只是极为偶发的特殊情况,对于比赛的影响相对有限。同样,新规中将防守一方的救球区域扩大至整个计分桌区域,意味着防守方在进攻方一侧的计分桌区域救球将不再被视作犯规,但在快节奏的现代排球赛事中,这样的情况实属罕见。
新规中真正能起到深远影响的,仅有两点——允许自由人担任队长,即便其身处场下;允许防守方在拦网时将手或手臂伸过网面,前提是不得早于对方实施进攻动作。前一条从某种程度上修复了排球规则在价值观方面的缺陷,真正将自由人的地位提升到了与其他位置相同的高度;而后一条的目的更为直接,即鼓励防守方更具侵略性地进行拦网,提升比赛的观赏性与对抗性,尽管这或许会以增加球员受伤风险为代价。以上方面影响的不仅是竞技层面,也有利于国际排联拓展商业市场。
在国人传统的观念中,排球是与足球、篮球并称的“三大球”,但在商业化进程中,三者并不在同一量级。国际排联最近一次对外公布年度财报还是在2016年,当时该机构的年度收入总额还停留在千万美元的数量级。而根据国际奥委会两年前发布的社交网络影响力报告,国际排联在脸书等社交媒体的吸引力与活跃度均未跻身前十。排球市场不景气的最典型案例就是2018年女排世锦赛,作为承办方的日本TBS电视台以及日本排协分别承担了10亿日元与6亿日元的财政赤字。而这还是建立在女排在全球市场的关注度向来优于男排的前提之下。另一个数字也能从侧面体现国际排联资金实力——根据2019年的年度报告,该机构在此前三年里共在全球发起了275项推广计划,但投入的资金仅为200万美元。
身处困境中的国际排联必须设法走出泥潭,最直接的方式不外乎提升赛事观赏性以及增加商业露出,而排球运动上一次较大幅度的规则改革正关于后者——2018年,国际排联恢复了“每局有球队先到8分或16分,场上即自动出现技术暂停”的规则,加上此前力推的鹰眼挑战,单场比赛的时间得以延长,为场边广告牌及转播广告提供了更多露出的机会。再向前追溯,就连早先将“每局15分、发球权得分制(即仅拥有发球权的一方才能得分)”改为“每局25分、每球得分制”,也是为了让排球赛事的时间更为可控,以便电视转播机构更精确地安排比赛档期。
然而,国际排联也深知,改动规则只是改革路上的一小步。与足球、篮球不同,除奥运会外,排球运动其余国际性赛事的影响力并不突出——奥运会、大冠军杯、世锦赛和世界杯四大赛事均为四年一届,在不同年份上演,并构成为期四年的一个排球周期,但过于复杂的赛事体系极大影响了这些比赛的商业价值。因此,国际排联才会在2018年起以“世界女排联赛”的新名字重启世界女排大奖赛,扩军的同时大幅增加场次,试图以这项每年一届的赛事打破原有格局。
突如其来的疫情多少影响了国际排联的商业布局,但至少目前来看,该机构仍走在正确道路上。就在本次新规颁布前不久,国际排联才与一家名为CVC的私募基金达成合作,后者投资3亿美元,与国际排联成立合作公司“排球世界”,负责世锦赛、奥运会预选赛、排球国家联赛等赛事的商业运作。对于如今动辄数十亿美元的职业体育商业运作而言,这笔签约规模实在有限,但对于市场开发经验匮乏且缺乏商业资本的国际排联而言,已算得上是一次具有突破性的尝试。
CVC熟悉体育世界的资本逻辑,该私募基金曾在2006年以14亿英镑成为F1最大股东,2017年自由传媒集团收购F1,CVC赚得盆满钵满。不过同样需要警惕的是,在CVC管理F1的这些年间,一级方程式运动的发展反而呈现出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趋势,该公司也多次遭舆论质疑。如今与其合作,国际排联的未来如何,恐怕还存在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