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2-08 第26,769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3版:要闻/公告

赓续好传统好作风 补齐群众工作短板

浙江在农村基层推行“导师帮带制”

       “老乡镇”“老村干”通过结对帮扶,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帮助基层年轻干部把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学到手,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上去……
      
       2005年以来,作为农村年轻干部培养的实践探索和创新,浙江在总结基层经验基础上坚持不懈推行“导师帮带制”,以“师带徒、育良才,徒成师、代代传”的良性循环,锻造善做群众工作的基层执政骨干队伍,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根基,注入不竭动力。
      
       培养知群众、懂群众、爱群众的基层执政队伍
      
       “小马,做好基层工作,嘴要甜、腿要勤、心要诚,要真正跟老百姓打成一片。”有着20多年基层治理经验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上墅乡刘家塘村党总支书记褚雪松,这样向他的帮带对象、初到基层工作不久的马晔讲解自己的“群众经”。
      
       褚雪松和马晔所在的安吉县上墅乡,正是“导师帮带制”的发轫地。2004年,面对年轻干部占比逾40%、且多数未经过基层历练的现状,上墅乡党委决定,挑选多年担任乡镇领导职务并退居二线、被称为“农村百事通”的黄宣富、宣孔武、李田梅、倪林年等4名“老乡镇”,帮带乡机关11名年轻干部,为其补齐群众工作短板。
      
       招商引资、征地拆迁、文明村镇创建……导师带领徒弟走村入户,调解矛盾纠纷、协调重要工作、处置突发事件,边做边教、边点边评,帮助这些“出家门、入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能说群众话”“能进群众房”“能帮群众忙”。
      
       “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在一名名“老乡镇”“老村干”的悉心帮带下,一批批昔日的“小雏鹰”“小跟班”迅速成长成熟,治理基层水平在实践中日益提升,将群众工作切实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学习沟通联系,说“百姓话”,讲“百姓事”。
      
       从听不懂到能交流,从被拒之门外到给面子让你进家门,从话不投机、言不及义,到与老百姓“心交心”、家家户户“留凳子”……建德市乾潭镇“95后”选调生村官秦杨硕这个湖南小伙,在两年的时间里,由不是乾潭人、不会乾潭话、不知乾潭事的外来者,蝶变为对村民情况如数家珍的优秀基层干部。这一切,离不开“老乡镇”陈观宝的带领。
      
       ——学习化解纠纷,锤炼解决群众问题的本领。
      
       2021年1月10日,在义乌市佛堂镇小江滩征迁区块某户村民的床头,镇城乡管理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喻华峰终于与村民签下了协议。这是他第十一次就征迁问题走访这户人家。征迁工作,往往难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导师王育兵的鼓励和支持下,喻华峰在一次次碰壁中愈挫愈勇,不断提升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服务群众,推行惠民利民的政策举措。
      
       第一任第一书记董芬策划开设了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中西医门诊,每天有名医专家前来坐诊,让村民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资源;第二任第一书记刘钰杰带头在村里建立起首支村级流动人口志愿者队伍——“581”(我帮你)志愿服务队,做好流动人口自我服务;第三任第一书记董婷婷领办的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顺利推进,将在乡贤、村企等多方力量支持下,为本村的高龄老人和特殊群体老人提供多种社会化服务。3年来,由宁波市鄞州区选派扎根在回龙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年轻干部,来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跟随回龙村党总支书记董海浩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
      
       习近平总书记说,参加工作后,在普通岗位上经历一些难事、急事、大事、复杂的事,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国情、社情、民情。
      
       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萌生于之江大地的“导师帮带制”,正在为一批批年轻干部“墩苗”“培土”,增加其临民治事的经验,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严格导师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16年来,“导师帮带制”这一创新举措从自发探索到有组织开展,从具体实践上升为制度机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遴选导师,优中选优。
      
       近年来,浙江省评选100名“兴村(治社)名师”、300名“担当作为好支书”、三批共3000名“千名好支书”,以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农村基层干部“头雁队伍”,为导师队伍提供了重要来源。
      
       ——创新方法,增强实效。
      
       结对式帮带,把课堂设在项目一线、工作现场、试点前沿,帮助帮带对象提升实战化能力;授课式帮带,省市县三级兴村名师全部担任各级党校和各类基层干部培训学院兼职讲师,运用培训授课、巡回宣讲等形式,分享治理经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帮带途径,让“导师帮带”工作向系统化、制度化方向不断推进。
      
       ——严格管理,完善考核。
      
       明确担任兴村名师的村党组织书记享受参加重要会议活动、培训参观等待遇;拓宽发展路径,注重用履职表现好的兴村名师,打破身份限制,选拔优秀导师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或乡镇干部队伍……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引导导师把搞好帮带作为分内事,提升帮带积极性。
      
       在制度设置上,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同时明确禁忌和底线。日臻完善的“帮带”制度,激发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
      
       让党的优良传统在基层代代传承
      
       心底无私,才能产生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这是新老书记代代相传的制胜密码,是共产党员永恒不变的精神底色。“忠诚、干净、担当,导师们无声传递的这些精神力量,是我们一生的营养。”一位年轻干部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17年,奉化区溪口镇班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良军,在镇党委搭建的“师徒结对”平台上,拜沙堤村书记俞成方为师。“师傅对我说,做好书记、发展好村庄的道路也许有许多条,但一心为民的初心,时刻也不能忘记。否则走得越远,只会错得越多。”董良军说。
      
       ——扎根基层,实干为要。
      
       为了让徒弟熟悉村里情况,尽快进入角色,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公共事业服务中心主任赵明带领乐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宋国建,用脚步丈量村情民情,3个月内走遍了全村678户人家。师傅说,要用笔记录民情。宋国建就坚持每天做笔记,把老百姓的诉求、建议一条条记下来,写满了整整8个笔记本。
      
       ——学无止境,共同奋进。
      
       徒弟从师傅处学习经验,师傅从徒弟处更新知识。“导师帮带”工作既提升了徒弟的本领,也丰富了师傅的储备。优势互补、相互“充电”的过程中,学习的斗志被点燃,基层的活力充分迸发,转化成并肩奋斗的激情和力量。
      
       如今,在“导师帮带制”发源地安吉县,16年前师从全国劳动模范、孝丰镇横溪坞村原党支部书记王昌年的裘松伟,又将接力棒传给了自己的徒弟,新村第一书记邱娇。当年曾被老书记王昌年“扶上马,又送一程”的他,正在将多年农村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自己的徒弟。
      
       党的事业是千千万万人的事业,需要一茬又一茬干部人才接续挥洒智慧和汗水。“导师帮带制”助力基层年轻干部成长成才,传承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干部人才支撑。
      
       新华社记者 丁小溪
      
       (据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