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01-14 第26,74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上海救助让漂泊四十载老人踏上回乡路

去年12月启动专项行动以来,已救助逾八百人次,较日常增近三成

       ■本报记者 王嘉旖
      
       申城昨天迎来久违的“升温时刻”,63岁曲常顺(化名)的人生也一如这阳光明媚的天气——在宝山区救助站工作人员陪同下,在外漂泊40年的他,终于坐上前往老家洛阳的高铁,即将与家人过上一个团圆年了。
      
       据介绍,自去年12月启动专项救助以来,本市已成功救助821人次,与日常救助相比增加了32.8%。其中,智力障碍、精神障碍等人员的甄别数量持续增加。经过数年努力,上海市救助管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不仅针对城市中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应收尽收”,更通过经验丰富的“甄别专家”帮助他们寻到回家之路。
      
       与大多数受助者一样,曲常顺对人有一种天然的警惕心。“一看就是曾在精神上受过刺激”,经验丰富的宝山区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杨勇峰这样判断。
      
       去年12月28日,曲常顺被送进宝山救助站的当天,正值“霸王级”寒潮抵沪。体态佝偻、头发散乱,精神还有些萎靡,这是救助站工作人员对他的第一印象。进入救助站后,曲常顺不愿透露具体身份,并拒绝回忆过往。送上热水、方便面后,工作人员循循善诱,终于得到了两个关键线索——“李强胜”和“山东龙口人”。工作人员立刻在信息系统中匹配身份信息。然而,系统却显示“查无此人”。难道是曲常顺的记忆出现偏差?寻亲到了这里,开始陷入僵局。
      
       今年1月5日,市救助管理站的两名工作人员来到这里,其中就有在救助甄别领域全市闻名的“老法师”——唐怀斌。长达近20年的甄别经验,让唐怀斌练就了一身“听音辨人”的本领。唐怀斌发现,他的口音并非来自胶东,更像是东北。
      
       唐怀斌意识到,这或许是破解曲常顺身份密码的关键。随即,他又结合曲常顺提到的在大院长大的经历等,以此为切入点,再次详细询问后得知,曲常顺一家曾随工厂从辽宁抚顺迁至洛阳。根据这一关键信息,最终锁定中色有限公司。当唐怀斌再度提起这些久远的地点时,曲常顺的记忆大门仿佛一下子打开了。
      
       原来,上世纪70年代末,曲常顺就读于河南洛阳冶金部子弟中学。因感情受挫,从此一离家就是40年。他曾以打工为生,但随着年龄增长,工作机会越来越少。由于长期漂泊,他对家乡的记忆也变得模糊起来。他曾提及的山东龙口是其祖籍地。在浩瀚的记忆碎片中,也有一些细节令他印象深刻,比如始终记得自己离家时,弟弟仅8岁。
      
       1月7日,在工作人员的反复劝导下,曲常顺决定先跟家人进行一次视频连线。画面那头,曾经的小男孩已长大,眉眼间还依稀保留了小时候的样子。虽然兄弟俩40年未见,但在视频接通的一瞬间就都认出了彼此。
      
       “爸爸妈妈好不好?”曲常顺连线时依旧有些内敛,只仓促问了一声。
      
       “父亲已经离开人世了,但母亲还在,一直盼着你能回来。”弟弟曲常青(化名)有些哽咽地回答。
      
       沟通中,工作人员获悉,曲常顺的家人40年来从未注销他的户籍。“这在寻亲过程中并不多见。”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康清萍说,这说明曲常顺的家人多年来从未放弃寻找他。
      
       这通视频连线,让曲常顺抛下了最后的顾虑。时隔40年后,曲常顺终于又能跟家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