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金医院开启“战寒潮”模式,抢救室、输液室、诊室等各科室医护人员加班加点为病患服务。 本报记者 袁婧摄
■本报记者 李晨琰
2021年的第一波寒潮来袭,上海各大医院再次切入“战寒潮”模式。昨日,记者观察到,不少医院的门急诊出入口处,已挂上防风隔帘,铺上防滑护垫,饭菜保温车、警示牌等也已“上岗”,尽显寒冷冬日里的温馨。
考虑到气温骤冷骤热对患有心脑血管、呼吸道疾病影响较大,不少医院已对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加强人员部署,安排高年资医师坐诊,为患者筑起温暖防线。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疾病易感人群,专家也纷纷喊话,关注天气变化,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房间适当通风,身边备好常用药,如有不适还请及时就医。
切忌擅自停药,寒潮天注意出行安全
整个元旦假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虹口院区急诊护士长李彤没有歇过,“急诊患者大多为老年人,在家生病屏不住了,才叫救护车送来”。她告诉记者,气温过山车,人体血管骤然收缩,带来最直接的“后遗症”便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患者明显多了起来,其中还有些患者是“意外”。
李彤提醒,寒潮来袭,老年人除做好保暖措施外,身边一定要备好常用药,切忌擅自停药,“高血压患者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容易造成生命危险,慢性病患者也可在家自备电子血压计,随时监控血压动态”。
屋外寒风瑟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急诊热火朝天。“目前情况还算稳定,每天救护车大概在70辆左右。”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门急诊办主任、外科主任医师左克强告诉记者,寒潮来袭,急重的老年患者明显增多,大多为老年呼吸道疾病,有些因慢性肺部感染,从而诱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
不过,左克强也提醒,雨雪天气地面湿滑,稍有不慎便易滑倒、摔伤,这两天骨折患者有增加的趋势。“一定要注意出行安全,如遇结冰,走路步幅小一些,如果不小心摔倒,不要急于起身,若身体剧烈疼痛,记得拨打120。”
增派人手启动备班,确保“生命通道”畅通
岁末年初,儿科医生又迎来一年中最忙的时节。
“去年12月份开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明显增多,大多为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病症。”上海市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消化科主任张婷告诉记者,近期,呼吸道感染患儿数量占急诊大半,她预测,两次寒潮相互叠加,这种情况将持续一段时间。
目前,上海市儿童医院发热门诊、急诊、呼吸科、感染科等科室均已严阵以待。张婷提醒,家长要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同时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多喝水、常通风、随身携带免洗手消毒液等。
“如遇孩子高热不退、拒食、脱水;出现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首诊2到3天后,仍发热或出现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明显加重,记得及时就医。”张婷说,3个月以内的婴儿,只要家长发现孩子发热,都要及时就诊。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各级医院纷纷启动冬季就诊高峰应急预案——统一组织协调人手、启动备班、增加号源、延长就诊时间等,确保患者“生命通道”畅通无阻。
日前,十院的新急诊楼已投入使用。左克强告诉记者,根据一体化的诊疗服务模式,患者在急诊综合楼便可获得全面整体的诊疗服务,对于冬季外伤、心脑血管意外等患者大有益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还特别增加志愿者人手,由导医、保安、志愿者等在入口处进行随申码查验和手机流调审核,以便家长患儿可快速通过进入门诊大厅……
沪上各大医院也提醒患者,就医时戴好口罩,通过网站、微信、App等分时段预约、分时就诊,减少人群聚集和交叉感染,复诊患者还可通过互联网医院求医问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鼓励慢性病患者尽量就近至社区就诊,既可方便患者配到长期治疗用药,也可避免集中到大医院就医,个人负担的费用比例也更低。
温馨举措上线,从舌尖暖到心窝
在这个冬天,沪上各大医院致力于给患者送上寒冬里的一抹温暖,这份温暖不仅是诊疗技术,更在于人文关怀。
前不久,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刚对院内空调设备完成全面检修,对水管冻裂、道路积冰等情况安排针对性抢修,并加强各重点部位及沿途管线的巡查。
一妇婴副院长王文刚告诉记者,经过去年年底寒潮的“洗礼”,医院各个部门已对抗击寒潮应急管理方案捻熟于心,除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待命外,一支由维修、基建、保安、消防、保洁人员组成的应急响应队伍,一有情况立即赶赴现场。“近期对重点机房的巡查频次已经增加到1天3次,同时在各部位设置防滑警示标识,确保道路通行安全。”
此外,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热循环电热饭车也已上岗;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爱心轮椅、代客泊车更是延续多年……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范青介绍,患者由于检查等原因错过饭点时,配膳员会将饭菜放在饭车内。“让每位患者都能在寒冬吃上一口热饭、喝上一口热汤,是营养科给患者送上的一份舌尖上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