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12-28 第26,72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患者千里迢迢赶来,我不能让他们失望!”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

对患者的悲悯之心是提高医术最大的动力

人物小传 周彩存: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肺癌免疫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肿瘤学系主任、肿瘤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领军人才。曾获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首届“医德楷模”提名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 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本报记者 李晨琰
      
       周一上午7点20分,统一开诊时间未到,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的诊室已忙碌起来。周彩存看门诊有两个“坚持”:至少提早半小时开诊,极少请助手帮助。一上午50多名患者,问病史、看片、查体、诊断、写病历、开单等全都自己一人搞定。他的打字速度堪比速记员,1分钟200字。“我快一点,候诊患者就能少等一会。”周彩存说,“患者带着希望,千里迢迢赶来,不能让他们失望,更不能让他们带着负面情绪离开”。
      
       从医30多年,做有益于病人的临床研究、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周彩存始终在用自己的坚持守护医者仁心的信仰。
      
       医生要学会在细节中找问题
      
       周彩存看门诊,讲究快、准、狠,这背后的核心是,会看、会听、会问、会闻。“患者是医生最生动的‘教材’,要学会从细节找问题。”周彩存说,有的患者病情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埋藏着隐患。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周彩存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会看病、能治病是最基本的,“当个好医生,必须常怀悲悯之心”。
      
       “有的患者一进诊室,就能看出营养不良,很容易推断出家庭情况。”面对这样的患者,周彩存往往会多长个心眼,开药推荐治疗都要有所衡量,是不是必需的?有时他还会留意多中心临床试验,推荐合适的患者加入。
      
       遇到来自偏远地区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周彩存则倾向于开具更加细致的诊疗方案,这样患者不必两地奔波,只需到当地县医院治疗便可,“我常常跟他们说,有困难再到上海,我也可以给你远程指导”。
      
       每个让医生无能为力的患者都是必须攻坚的功课
      
       在艰难的探索下,他带领团队率先在国内建立并完善肺癌小标本获取方法及分子分型快速精准检测路径,初诊患者从入院到初步确诊只需四个工作日,显著快于欧美的六周时间,这一早诊技术也被誉为“中国速度”。
      
       如果说一个人的高超医术可以挽救一小部分患者,那么在科室培养一批后备力量则可挽救一批患者。在周彩存的带领下,如今的肿瘤科已是上海市肺科医院王牌中的王牌。令人惊诧的是,他手下的“兵”,120余名医护人员,平均年龄仅35岁。他还定下规矩,所有年轻医生必须自力更生,病人收治入院后,四天内必须把治疗前包括病理和分子诊断等全部搞清。当学会看病之后,周彩存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学术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之所以定下看似严苛的标准,是因为周彩存明白,一双双渴求生命的眼睛都在期待着他们。
      
       “肺癌患者中有5%到10%的患者就是任何药物都不起效,这是很大的挑战,令医生伤心和挫败。”他深知,每一个让医生无能为力的患者,都是给医生们留下的功课,都是必须攻坚的难题。在肺癌领域,钻研得越深,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就越多,周彩存始终钻研其中,这是当医生对他而言最大的魅力所在——看着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