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宣晶
前晚,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佛山大剧院上演,两周岁的“电波”迎来了第200场演出。当晚,有舞蹈爱好者驱车300公里,奔赴佛山为“电波”庆生;来自天津、重庆、成都等地的“电波迷”录制了短视频隔空祝福。“回望年初,剧院、舞台、生活,一切都是未知的。而今,30%、50%、75%,一切都在继续着。”剧中“兰芬”的扮演者、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朱洁静发出感慨,“因为特殊时期,第200场就在日常巡演中度过了。今天又是一天两场的演出日,这不,‘201’、‘202’开始了!”
200场,200次与革命先烈的对视
“滴滴滴,滴滴滴”,有序而坚定的发报声把观众拉回到了70多年前的上海,风雨交加的暗夜里正进行着最残酷的生死较量。惊艳的舞台呈现和扑朔迷离的剧情让观众紧张而又兴奋,每一次谢幕时分,热烈的掌声响彻剧场。从2018年12月“电波”诞生至今,700多个日日夜夜里,近百名演职人员奔赴全国30多座城市,这是一场全力以赴的“红色旅程”。2019年12月7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国家大剧院完成了第一个“百场”;2020年12月18日,这部爆款舞剧又在巡演中完成了第二个“百场”。在连续收获“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同时,“电波”也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两年不长,730天不短,创作中最感人的记忆揉碎在时间中,沉淀于舞台上。这200场不只是演出,它是200次我们与革命先烈的对视。同‘电波’一起,我们一次次走进那一段历史、走近他们。” 《永不消逝的电波》总编导之一周莉亚说。
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电波”如约达成200场的演出目标显得尤为可贵。疫情来袭,上半年演出停滞,但演员们停演不停练,在做好防疫的同时坚持复工复训。随着剧场演出逐渐恢复,“电波”踏上了巡演征程,一路走过厦门、南昌、青岛、宁波、南京、北京、沈阳、哈尔滨、延安、西安、济南、天津等近20个城市。“伴随着巡演的步伐,革命先烈的信仰和信念融入了‘红色电波’,带给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以感动和感染,我们感到欣慰,更感到责任重大。”在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看来,200场是一组数据,其背后是扎实的“一步一个脚印”。
每次演出都给观众同样的牵挂和感动
在一片赞美声中,冷静的声音同样被用心倾听。8月23日青岛站巡演前,剧组召开内部会议,陈飞华叮嘱演职人员要小心“疲态”:“有观众打着‘飞的’从全国各地赶来观剧,我们要做到‘百场如一’甚至‘千场如一’,每一次演出都给观众同样的牵挂和感动。”巡演期间,专业老师们在观众席监督着演出艺术质量和舞台呈现,12月初,陈飞华再次给大伙儿鼓劲“把每一场都当成第一场”,以高质量的舞台呈现完成巡演最后5个城市的20余场演出。◆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其实,精抠角色的每一处细节,已经是许多“电波”演员的习惯。“电波”巡演中,首次来到了剧中“李侠”的出发地——延安。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李侠”扮演者王佳俊非常珍惜这次表演和参观学习的机会,“希望自己演绎的角色不仅限于外在的皮毛,希望通过学习让角色背景再深厚一些,让感受再贴切一点,让角色再真一些”。
难怪在排练和巡演过程中,不断有青年演员递交入党申请书。“青年演员在台上演着英雄的角色,在心里装着英雄的精神,渐渐地,两者融为了一体。‘电波’不断激励着他们的成长,这不仅体现在舞蹈表演技巧的成熟,更夯实了对信仰的坚定。”陈飞华说,“这部剧,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