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12-17 第26,71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9版:运动

限薪限投引来一片赞同,俱乐部更名难免激起反弹

新政靴子落地 争论方才启幕

       ■本报记者 陈海翔
      
       “当初我作为上港投资人的时候,觉得搞好俱乐部成绩很简单,花钱就可以了。但等我到了中国足协之后,发现想要搞好中国足球,根本就不是靠花钱可以解决的。花钱谁不会?怎么样在有限的情况下让球队的整体水平真正提高,那才是真本事。”在12月14日召开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会后,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面对记者说了这样一番话。就在半小时前,有关中国足球的一系列新政正式落地,中超俱乐部年开支不得超过6亿元,中超本土球员薪酬不得超过税前500万元,外援薪酬不得超过税前300万欧元,俱乐部名称将“去企业化”等决定,均引发外界强烈关注。
      
       对于限薪限投,主流舆论表示支持,但同时大家也纷纷指出,大幅度降薪或许会在一段时间内令中国足球陷入“阵痛”。正如中国新闻网在报道中所写:“在各俱乐部支出大幅下降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高水平外援的流失。但联赛回归理性,终究是中国足球早晚要面临的局面,如果这种不健康的经营方式延续下去,那么届时的影响很有可能远大于如今的阵痛。”
      
       足协这次祭出财务监管“狠招”
      
       限薪对中国足球来说并不陌生。早在1999年,中国足协便第一次出台了“球员月工资不得高于1.2万元”的规定,但伴随着20年间一次又一次限薪令的出台,外界看到的只是越来越肆无忌惮的“暗箱操作”和“阴阳合同”。缺乏有效监管,是屡次限薪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而这一次,中国足协终于祭出“狠招”——在2021赛季结束后,所有54家职业俱乐部必须向社会公开年度财务报表。
      
       《北京青年报》在报道中表示,在与会代表看来,中国足协本轮治理工作最大的“杀手锏”无疑是公开财务报表,“针对过去多年来‘阴阳合同’等污染国内职业足球环境、破坏联赛竞争秩序的各类乱象,中国足协在此次规则执行过程中引入了强有力的监督措施。这既表明中国足协及陈戌源本人对各类违规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同时也表明‘治理职业足球,去除金元足球泡沫,决不留退路’的坚定立场。”
      
       《人民日报》也认为公开俱乐部财务报表将有效地杜绝搞变通、打擦边球、签订“阴阳合同”等行为。根据中国足协此次公布的新政细则,如有俱乐部采取弄虚作假、故意隐瞒等方式与球员签订“阴阳合同”或违规发放薪酬,一经查出,即剥夺该俱乐部当赛季比赛成绩,并降级至下一级别联赛;对涉事球员处以禁赛24个月的处罚。该报援引陈戌源的话写道,“不管哪个人、哪家俱乐部,牌子有多大,执行处罚一视同仁,坚决不讲情面。俱乐部和个人不要心存侥幸,中国足协过去有过,对处罚规定执行不严,从现在开始,执行限投限薪规定坚决不含糊。”
      
       《广州日报》同样在报道中强调了公开财务报表的作用,该报认为此举意味着在限薪限投这个问题上,“足协没有给自己留退路”。
      
       除了通过公开财报外,足协还希望实现俱乐部投资方的多元化。新华社在解读这一点时表示,此举同样有利于杜绝“暗箱操作”,“2019年中超16家俱乐部超过87.5%的为单一股东投入。股权结构的单一对行业监管造成了威胁,存在俱乐部财务数据真实性、完整性的风险,不利于行业规范发展。”
      
       数家老牌俱乐部集体反对更名令
      
       相比外界对限薪限投的意见相对统一,俱乐部名称“去企业化”却引发了不小的波澜。根据足协出台的新规,俱乐部名称中不得含有俱乐部任何股东、股东关联方或实际控制人字号、商号或品牌名称,也不得使用与上述字号、商号或品牌名称相似或相近的汉字或词组。若按此规定,国安、泰达、建业等延续了20年以上的俱乐部名称恐将难以通过。
      
       天津权威门户网站北方网在相关报道中提出了异议:“深深刻在天津球迷心里的 ‘泰达’,最终还是要被强行‘剜走’了。改名将严重打击投资人积极性,尤其对于中小俱乐部而言,或将在改名后失去投资来源,使得运营更为困难,未来低级别联赛是否会因此报名参赛队锐减还难以预料;另外,包括泰达队在内的老牌俱乐部不仅被国内球迷熟知,甚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贸然对这些球队实施‘更名令’,其实也在损失中国足球在亚洲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这些或许正与‘健康的目标’背道而驰。”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北京国安俱乐部仍准备坚持向足协申报“北京国安”四个字为俱乐部名称,“国安俱乐部认为,保留原名称已经不是企业的要求,是球迷、民意如此,这是一种球迷文化。”
      
       此外,河南建业俱乐部于12月15日官方发布了“征集令”,公开向广大球迷征集全新的中性名称,但此举随后遭到球迷团体抵制。河南建业红魔球迷俱乐部发声明呼吁,要求河南建业为保留名称尽出所有努力。河南建业是唯一一家中国足球职业化元年以来从未更换过投资方的俱乐部。
      
       除了这三家俱乐部之外,浙江绿城俱乐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据《钱江晚报》报道,足协将在一周内召开中性名答疑会,邀请工商、法务等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解答各个俱乐部在更名问题上的疑问。浙江绿城俱乐部总经理焦凤波在接受该报采访时表示,“我们会想一切办法,尽可能收集一些证明俱乐部现有名称存在合理性和必要性的材料,并在答疑会上提出来。最重要的,还是把绿城足球的文化、传统能够延续下去。”
      
       在外界看来,俱乐部名称“去企业化”规定难免有着一刀切的嫌疑,足协接下来如何应对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