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11-29 第26,698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科学应对、灵敏反应、精准施策,不断强化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全力构筑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点开手机直接预约核酸检测时段,在线支付、现场采样、事后手机在线查询结果……11月中旬,上海“健康云核酸检测登记2.0版”上线,以更智慧、高效、可溯源的方式服务经济社会复苏的步伐,筑牢城市防疫线。
      
       新冠疫情来袭,与病毒“赛跑”,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工作在2020年渐次跑出加速度。经历战“疫”洗礼,也让人们深刻意识到,公共卫生体系是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一环。
      
       特殊之年,特殊作为!日前召开的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强调,要扎实做好“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各项工作。面对当前疫情形势,始终保持高度警醒,科学应对、灵敏反应、精准施策,不断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扎实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
      
       新蓝图绘就,新征程开启。上海医疗卫生系统肩负使命,正全力以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构筑公共卫生安全屏障,筑牢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防线,奋力谱写出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增强前瞻性,构筑更完善公卫体系
      
       11月1日起,《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从监测预警到应急处置,既往的有效经验被凝练为10章85条。建立起“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正不断构筑更加严密、坚固的公卫防线。这也是全国首个省级疫情防控有关规定。
      
       大城防疫,需快速、精准应对,也需制度供给保障。时间倒拨回2020年1月20日,上海报告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月24日除夕当日,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战“疫”打响,引领深层次制度之变。4月7日,上海召开公共卫生建设大会,出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简称“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会议明确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城市之一。
      
       “我们积极迎战疫情,也同步认识到、并推进着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整体重塑升级,努力走出一条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之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罗力教授告诉记者,具体体系建设背后包含的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治理“逻辑”在于:首先,强调预防为主,即以更灵敏、完善的疾控、公卫体系实现早期预警。其次,追求“零发生”并不符合实际,那么,当零星病例出现时,如何以最快速度、最小代价扑灭“火苗”,保持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行,这是体系应追求的。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从目前看,我们对近期零星散发病例的精准防控、快速处置,已在体现城市公共卫生升级建设的成效。”罗力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线上,上海遍布全市的117家发热门诊与200个社区发热哨点诊室发挥了关键性的“前哨”作用。展望未来,要为这座城市筑牢疫情防控“铜墙铁壁”,从公卫体系升级,到感染学、呼吸病学、重症医学等学科体系与人才建设,都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开展,需要强化前瞻布局和预案制定,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精准对接人民需求,加速撬动“智慧数字医院”转型
      
       育先机、开新局,全会指出,要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全新课题、系统工程,涵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等各个领域。
      
       加速数字转型,打造“更智慧”医院,是当下的民心所盼。据最新统计,上海已有43家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在长宁、静安、普陀、浦东等4个区还在试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
      
       在徐汇区中心医院,自今年2月成为上海首家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公立医院后,线上就诊、“云”上复诊、医保在线支付、药品到家……在这家医院悉数实现。截至11月27日,“徐汇云医院”已接诊超过3.5万人次,开出6557张处方,“足不出户、在家看病”成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就医日常。
      
       “受益于系列政策支撑,徐汇云医院获得了明显可见的发展,目前每天平均在线接诊量400-500人次,接诊质量也有质的飞跃:简单健康咨询占少数,健康医疗服务需求占主流。简言之,我们承接的都是老百姓的‘健康刚需’,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徐汇区中心医院执行院长朱福说。
      
       医疗数据的开发应用,已然嵌入上海市民的生活。疫情发生后,“随申码”成为上海市民出行“标配”,既方便市民,也减轻了基层疫情防控的压力。作为“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的重要抓手,这个火速上线的应用并未停留在“权宜之计”,而是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向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市民随身服务码转型。
      
       在仁济医院东院门诊就诊,李女士排到挂号收费窗口,才发现早上出门匆忙,医保卡没带。令她意外的是,医院已上线新功能,支持医保卡“脱卡交易”,即使用手机在线申请医保电子凭证,申请成功后,凭二维码在窗口扫一扫,只听“滴”的一声,就已完成医保预约挂号。
      
       得益于“一网通办”上线“医疗付费一件事”,“随申码”和“医保电子凭证”打通,如今上海市民凭“随申码”能在全市公立医院全流程脱卡办理挂号、就诊、付费等手续。
      
       应对传染病的“非接触式”特别要求,撬动实体医院向“智慧数字医院”转型。朱福告诉记者,徐汇云医院平台还在持续迭代,未来,互联网医疗还将不断精准对接人民的健康之需,与监管部门、技术平台一道,探索更深层次的变革。
      
       面向长三角面向全国,不断提升健康服务能级
      
       时值年末,一条好消息让人备感欣喜:上海今年10方面26项市政府实事项目已于10月底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跨前一步谋划布局,持续用力狠抓过程管理,让老百姓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26项市政府实事项目包括:新增7000张养老床位,新建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改建2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新建11个医疗急救(120)分站;增设100家智慧健康驿站等。这一组数字背后,承载着人民对更高品质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立足青浦、服务长三角、面向全国,10月24日,长三角(上海)互联网医院投入运行,它依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业务支撑,基于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建设,整合长三角区域优质医疗资源,提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健康服务能级,持续带动长三角示范区智能医疗、医疗物流、商业保险、医疗旅游多个产业的发展。
      
       长三角(上海)互联网医院目前完成的是一期建设,二期建设也有规划。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谈到长三角互联网医院的远景时特别提及,希望这家生来就饱含互联网元素的医院聚焦患者体验,重视互联互通,在这块医疗科技创新实验田上深耕细作,“不断倾听老百姓就医体验,不断改善服务模式,成为长三角、全国乃至亚洲地区的一个智慧医疗示范点,引领未来发展”。
      
       胸怀大局、服务全局、开辟新局,未来可期。本月,作为《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重点项目之一,国内首个完整的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方案完成,将系统评估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规划、政策、工程项目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健康融入万策”,上海持续行动,群策群力,更好维护民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