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艺岛Art Tower为上海建设世界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打造核心载体地标和全产业综合体。 (徐汇区供图)
本报讯(记者李婷)打破文物临时进境时限限制,进博会展商文物展品免税销售……昨天,国家文物局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共同推进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合作协议,列出的十大试点任务让业界倍感振奋。业内人士表示,在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举办正酣的当下,这无疑是重磅利好,将加快上海向世界艺术品交易中心迈进的步伐。
据了解,此次综合改革试点历时3年,是社会文物管理领域的一次全方位改革,上海也是全国唯一承担此项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的地区。那么,进行此次综合改革试点的背景是什么?为何选择上海?将带来哪些政策红利?对此,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近年来,我国民间文物收藏发展迅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收藏群体逐步由小众走向大众,文物市场规模稳居世界前列,民间收藏文物渐成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热点,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国民间文物收藏和文物市场在保持总体稳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进入亟待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民间文物保护利用不足、流通渠道不畅、信用体系缺失、市场环境无序等问题凸显,亟待通过系统性综合改革推动解决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刘玉珠透露,选择把全国唯一的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放在上海,是因为上海是民间文物收藏重镇,文物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市场规模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相关各方改革积极性较高。
据上海市文旅局局长于秀芬介绍,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可以用“七个第一”来概括:2013年,佳士得拍卖(上海)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成为首家在中国内地获得拍卖执照且独立开展拍卖业务的外商独资企业。2014年,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允许开展保税展示交易业务,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前店后库”的境外文物艺术品展销的新模式。2017年,率先推出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服务,并延续至今。2019年,成立我国首个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和首个社会文物行业协会,并建立全国首个跨区域文博一体化机制暨长三角地区推动文物博物馆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2020年,出台全国首个省级政府规章《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经营管理办法》,为规范和繁荣文物市场提供法律保障。
这些年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使上海在社会文物管理改革创新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比如,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环中注意到,十大试点任务中第三条明确写道: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保税仓储文物临时进境6个月有效期后可N次延期。他认为,这将大大提升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储存、流通、交易等各个环节的能级,为下一步推动上海成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提供基础要素。
据初步统计,目前上海有文物商店52家、经营文物拍卖的企业75家;涉及文物经营的古玩旧货市场11个,场内经营户1103家;涉及旧物、古玩(文玩)经营的互联网网站317个。从事民间收藏文物交易的市场主体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境外征集的外国艺术家作品,以前我们只能拍卖1949年以后创作的,这项改革后,1949年之后去世的部分外国艺术家,其在1949年之前创作的作品也可以上拍。”佳士得中国区总经理胡炜燨举例,毕加索玫瑰时期(1904年—1906年)的作品以前是不能在中国拍卖的,现在有望亮相中国拍场。此外,夏加儿和达利1949年前创作的作品也可以上拍,“这将吸引更多藏家入场,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