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晶卉
比利时精酿啤酒大多是小厂出品,走小众化、个性化路线,出货量也不算高。2018年,比利时啤酒协会率一众品牌参加首届进博会,没想到产品出乎意料地受到追捧。该协会看准商机,立刻调整节奏,一边在进博会“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台设立“比利时啤酒工坊”,一边开出上海首家比利时啤酒吧,两年来,生意越来越红火。
比利时啤酒工坊位于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一街之隔”的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内,这里如今聚集着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176家客商,其中国家馆数量达到46个。“贸易港的日益兴旺,本就是进博会溢出效应的最好体现。”在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集团总经理薛迎杰眼中,贸易港这个“6+365”平台上的客商正从参展商变成贸易商、投资商,从进入中国大门到参与贸易链的每一段,都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中国消费者的进口生活。
展品变了!从工业品向非标品转变
第三届进博会开幕前夕,绿地贸易港7个国家馆集中开业,“上新”1200多款新奇商品,塞尔维亚国家馆上架源自兹拉塔尔山的有机荞麦面,斐济国家馆引进以椰子油等植物原料制作的Pure Fiji天然护肤品,新加坡国家馆则推出当地原创设计师品牌Commune旗下的多款黑胡桃木家具……
薛迎杰发现,从首届进博会到第三届进博会,参展商带来的展品越来越个性化、小众化、潮流化,“今天的中国消费者选择进口商品的标准在变化,正在从工业品向非标品迅速转变”。
同样,海外供应商对中国消费升级的理解也已触达新的阶段,非工业化商品进入国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利时啤酒工坊内摆满了各种特色啤酒,比利时国内的新货也会第一时间引入中国。
比利时啤酒协会会长李月最近信心爆棚,她觉得中国啤酒市场小众化、精酿化、分层化即将爆发,商机无限。“比利时啤酒酿造工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品牌深耕细作数十年,可以把经验嫁接到中国,通过进博会,我们准备更深度参与到中国的零售市场,把首店开成连锁店。”
“来对了,只是来晚了。”阿根廷皮具品牌Del Sur负责人如此感叹。该国的动物皮革工艺自成一派,但对中国市场接受什么颜色、尺寸、软硬程度都没有直观概念。去年Del Sur品牌参展第二届进博会,找到了消费者画像。今年虽然疫情暴发,但其在中国的销售额仍有20%增长,这位负责人决定继续开拓市场。
展商变了!从批发商深入产业链
从首届到第三届进博会,薛迎杰还发现另一个重要变化:两年前,很多参展商首次来到中国,更像是批发商的角色,在华找个“独家代理”就浅尝辄止。而如今,他们希望更深度地参与到中国市场的循环体系中,参与到贸易的每一个环节。
就在最近,南美最大牛肉生产及销售商之一的巴西美利华食品集团与绿地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设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共同拓展中国市场业务。美利华是连续三届进博会参展商,过去以批发牛肉为主营业务,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让企业心动了,如今企业准备把部分牛肉的分装、加工业务放到中国,保证进口商品更稳定地供应市场,也保证它们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习惯。企业保守估计,未来两年累计进口贸易规模可超过40亿元,未来五年争取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动物蛋白产品集散分销中心。
德国海德堡啤酒今年赶上了第三届进博会的末班车,更积极准备在中国投资生产,所有生产技术按照欧洲工艺设计,以保证产品原汁原味。在企业看来,进博会能让海外客商尽快了解中国市场,它将贸易链条无限缩短,为企业在中国布局提供加速度。
“当海外参展商看到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看到中国消费市场长期向好的趋势,就会大手笔投资中国,从参展商变成投资商,这正是进博会溢出效应的真实体现。”薛迎杰说。
思路变了!从“人找货”到“货找人”
不管是老朋友还是新伙伴,进博会参展商们都对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带来的“正面效应”充满信心,并愿意跨前一步创新合作模式。
如果去以色列旅游,很多游客都会购买裸钻,这也是以色列的一大特色商品,但它发生的前提是:到场才能购买,是典型的“人找货”。今年,受疫情影响,以色列特拉维夫的钻石销售一落千丈,该国钻石龙头企业Caprice公司位于上海的钻石直销中心则找到一条解决方案——“在中国做在以色列发生的生意”。
在此之前,这家企业已经与绿地集团共同成立合资公司,通过后者在中国的布局,让以色列钻石可一站式入沪销售。如今,企业希望合作模式更进一步,从裸钻向高端品牌深入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我们想把更多高端产品的加工工艺、设计水平、审美方式介绍到中国市场,把产业链的优势前置到中国,为中国消费者上门送需求”。
展商经营策略的变化,往往反映着他们对于中国市场最敏锐与真实的判断。当越来越多的参展商不再仅仅满足于大宗商品交易,而愿意进入更加复杂的零售领域,愿意在精神层面与文化层面提升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品质,愿意创新模式、深度整合,将生产、设计等附加值前置到中国,这意味着进博会的溢出带动效应,就犹如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向下,落地生根,向上,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