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8-12 第26,589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教科卫/广告

复旦大学0001号录取通知书昨发出,考生张施杰高考610分,只填报一个志愿

超高考分填报基础专业,考生为何这样选择

格致中学奉贤校区的张施杰今年以高考610分的高分,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录取,他也是今年参加复旦大学综合素质测评的考生中分数最高的。 (复旦大学供图)
       ■本报记者 姜澎
      
       小三门加试物理、化学和生物,得了三个A+,但是填报志愿时,却只填报了唯一一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格致中学奉贤校区的张施杰今年以高考610分的高分,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录取,他也是今年参加复旦大学综合素质测评的考生中分数最高的学生。昨天上午,复旦大学校领导以及哲学学院的老师一行将属于张施杰的0001号录取通知书,送到了他的手中。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在今年的综合测评中,不少考生都在第一志愿选择了基础学科,而他们选择的理由都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其中,有不少学生在中学期间,就已经通过大学与中学的联合人才培养项目,与大学教授们有了深入的交流。
      
       谈及人才培养,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也分享了自己的最新思考:从小学、初中、高中,再到本硕博,前后需历经20年。大学一头连接基础教育,一头承担研究型人才培养的使命,因此必须主动“向下”影响中学,“向上”思考学生的最终成才。
      
       “大学提前介入中学人才培养,目的绝不是去拔尖。学生最终选择哪所学校不重要,关键是让中学生尽早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且让他们在面对自己的兴趣时眼中有光,心中有爱,坚定选择。”徐雷说。
      
       喜好哲学的种子早就埋下,“不留后路,这代表了我的态度”
      
       在高考分数公布之后,张施杰确曾考虑过,自己究竟是该追求梦想,还是追求一些更“实际的东西”,但最终他觉得,追梦更重要。“既然追求梦想,那就要坚定,只填一个志愿,不留后路,这代表了我的态度。”
      
       张施杰初中就读于奉贤泰日镇一所乡村中学,用格致中学校长吴照的话来说,这个孩子看上去内向,但实际上沉稳,而且“他认准的目标,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张施杰一直以来爱好哲学。高中住校时,他就在宿舍里“啃”哲学著作,诸如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等,他都读过好几遍。
      
       哲学的种子,其实早在他读小学时就已悄悄种下。他告诉记者,小学时,他偶然在书店里买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老子的《道德经》。“看完后,我觉得自己对这些玄妙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所以后来就慢慢喜欢上了哲学”。
      
       高二暑假时,张施杰参加了复旦大学的夏令营,听完文学、哲学和话剧欣赏等一系列课程后,他开始思考把自己的兴趣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选项。
      
       考试分数公布后,张施杰坚定追求梦想,决定填报复旦大学哲学专业。按照他的理想规划,本科毕业后自己还将继续深造,“未来的就业问题我没有考虑那么多,从事哲学研究,我觉得也很不错。如果不行,那再想办法呗。”
      
       大学提前介入中学教育的成效,不在招生而在兴趣识别
      
       于昨天收到复旦发出的首批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几乎都是第一志愿坚定地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其中,不少学生都曾参加过大学的夏令营或大学在中学开设的微课,有不少学生在中学时期,就与大学老师有着比较深入的交流。
      
       徐雷昨天下午送出的一份录取通知书,收信人正是复旦附中2020届毕业生席轶群。这位曾经的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特等奖获得者,今年选择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席轶群已连续五年参加古诗文大赛并获奖,且她对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人文社科领域都很感兴趣。之所以最后选择中文系,席轶群说,主要是因为自己在复旦附中期间选课时,选择了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教师陈特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课。“我在夏令营时也上陈老师的课,听她讲古诗词,让我觉得古代文学中的世界特别令人着迷。”
      
       同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张沛羽今年也以600分的高分,以第一志愿被数学大类录取。张沛羽是复旦大学与中学合作计划——博学计划的参加者之一。
      
       徐雷介绍,复旦大学近年来在中学开设的微课和导师制,以及各类与中学合作的人才培养项目已陆续显露成效。“我们讲的成效,不在于这些学生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复旦大学,而是他们在选择学校、专业时不再盲目,可以更多理性地考虑自己的爱好。 “除了复旦派出的教授定期到各个中学开设讲座、交流,目前,上海每年有一千名左右的学生与我们的教授有比较深入的交流。未来,这个范围还将扩大。”
      
       学习是追求内心选择,而不是简单地“投入—产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曾参加过多年招生咨询,他发现,在考生专业志愿选择上,很多时候,家长的问题高度雷同,特别关心“这个专业出路如何”。而所谓“出路”,无非就是毕业后就业怎么样、赚钱是否容易,很少有家长在招生咨询时会提到学生的兴趣。让袁新特别有感触的是,当大学老师和学生交流多次后,总是能够慢慢发掘出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提早介入中学教育是必要的,将这个过程提前,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早了解自己,也有利于他们了解大学、作出正确的选择。”
      
       “让学生能够跳出世俗的教育观,不是把学习当作一件‘投入—产出’的事情来看待,而是真正从内心出发,从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角度来选择专业,这也许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成熟的表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