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悉心照顾小飞。 (上海市儿童医院供图)
■本报记者 李晨琰
从心脏骤停后通过紧急抢救挽回生命,到躺在床上成为没有知觉的“植物人”,再到意识被唤醒,13岁的小飞终于开始重新走路了。当记者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科看到小飞时,他正在康复技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练习交替抬腿走路。
虽然小飞的动作显得笨拙,但是他的妈妈张女士却说:“孩子能再一次喊我妈妈,我就很满足了!”两个多月以来,张女士不知哭了多少次,但这一次流下的却是喜悦的泪水。若说这病例背后有奇迹,那必然是医者仁心与伟大母爱。
心脏骤停从死亡线拉回,大脑却未“觉醒”
正在读初中的小飞原是一名“篮球少年”,学校的球场上经常能看到他驰骋的英姿。然而两年前的一次意外晕倒,他被确诊患有“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这种罕见且严重的原发性遗传性心律失常,容易引发晕厥甚至心源性猝死。
病痛让小飞彻底告别了“篮球梦”,但病魔却没有放过这个孩子。
今年5月,小飞再度在教室里晕倒,心脏骤停,被送往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抢救。
作为儿联体单位,上海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育才、副主任崔云、护士长徐婷婷和主治医师单怡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初步抢救后把孩子转运回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进一步治疗。
经过两周精心救治,专家团队将小飞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另一个难题却摆在众人眼前:生命体征已经平稳的小飞大脑还未“觉醒”,呈“半植物人”状态。
为早日唤醒小飞,一场接力在医院展开。心内科主任肖婷婷安排好病房;康复科副主任冯金彩为他制定了植物人促醒的系列康复方案:运动疗法、感觉刺激……还用芬芳、醒脑开窍的中草药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个药枕;治疗师沈统开始床边康复,为孩子进行运动疗法、促醒疗法。
日复一日的交流渐渐得到反馈
看着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意识与反应的小飞,张女士哭红了双眼。但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小飞至关重要,这个遭受重创的家庭为了孩子重新打起十二万分精神。
“你不是最喜欢篮球了吗,最近学校又组织了一场篮球赛,还等着你去指导指导呢。”“家里的猫咪最近很不乖,可能是因为你不在,它平时最爱缠着你了。”……从小飞的爱好到日常琐碎,在心内科病房,很多医护人员都见过这样一幕场景:妈妈在床边不停地念叨,说着说着拭去泪水,继续回忆。
日复一日的交流,渐渐得到反馈。小飞开始有了反应,他会对妈妈眨眼,偶尔还微微点头。“刚开始还以为是我的幻觉,眼睛花了。”不久,这种反馈逐渐增加到一天五六次,张女士的心中逐渐燃起了希望。
情况出现好转后,小飞出院了。
出院时,冯金彩给了家长一张清单,满满两页纸写满了从肢体运动疗法到各种感觉刺激的促醒疗法。治疗师沈统还手把手教小飞父母促醒疗法。回家后,一家人每天都严格执行这份“攻略”。
牙刷轻轻刺激孩子皮肤;牙签轻扎皮肤进行疼痛刺激;彩色手电筒刺激眼睛提升视觉;咖啡、榴莲、酒精等帮助孩子恢复嗅觉……
慢慢地,小飞的反应越来越明显。“闻到臭味会摇头了”“说到同学的信息,对了他会点头,错了就摇头”……
从一声“妈妈”到下床走路
一个月后,小飞第一次在床上喊出了“妈妈”。“五味杂陈,无法说清是什么感觉。”但那一刻,张女士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此后小飞接受的康复治疗也从简单的肢体活动“升级”为读绘本,吹气球、笛子,做仰卧起坐……孩子也从卧床不起,恢复到可以在空旷的地方慢慢走路。“能简单和我们交流,吃东西也没问题,孩子自己想吃什么,也能跟我说了。”张女士欣喜不已。
“要想根治小飞的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必须安装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才能防止心源性猝死。”肖婷婷说,待小飞身体条件允许后,心内科将为他安排手术。如果一切顺利,经过康复训练的小飞便能回归校园,恢复正常人的生活。
“无论在PICU、康复科还是心内科,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尽力医治的情况下,一直都劝我不要放弃。感谢他们创造的奇迹,让孩子能苏醒过来,能再一次喊我妈妈,能再一次站起来。”张女士说。
(涉及患者及家属隐私,文中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