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 本报记者 刘栋摄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东海之滨的上海,宋代成镇,元代设县,明代筑城,清代开埠。在一路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中,她默默积淀、铸就起属于自己的独特品格和精神,成为不断推动城市永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关于上海的城市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深情论述:“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
不管是解放上海,改革开放,直至当下“逐梦两个一百年”,回望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历史片段,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难,这座城市总能勇挑重担、攻坚克难、达成使命,而其中的密码正蕴藏在其城市品格、城市精神中。今天,这样一种城市品格更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今年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让各界纷纷聚焦这样一些话题:上海疫情防控整体应对举措为何有力有效;上海强有力的基层社区如何做到“兜底”;上海百姓缘何这么“听话”……
这些,令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坐不住了,他说:所有问题的答案也都藏在城市品格中。
结合自身20多年相关学术研究积淀,在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此次熊月之花费近半年时间,完成撰写20余万字的文化普及读物《上海城市品格读本》,预计将于年内出版。
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他特别强调了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探讨城市品格的重要性——人人深有感触的疫情防控应对,就能最直接反映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同样,在启动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当下,更要及时凝练、筹谋关于软实力的新发展,“城市的品格终将影响城市的命运”。
文汇报:如何透过有力有序有效的疫情防控应对举措来解读上海的城市品格?
熊月之:很少有人留意到,这里有一条跨越十多年的脉络。17年前,上海应对“非典”(SARS),及时防控,措施有力,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点赞。其间,上海及时出台了进一步有力、有序、有效做好“非典”防范工作的十条举措,其中包括:加强统筹协调,完善防范网络,加强疫情监测,加大对口岸和交通工具检疫力度等等。而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及时提出《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一共有20条。细细翻看这20条意见,再对应17年前的“十条”,不难找到一以贯之的防控精神和抓手,比如:依法防控、系统治理;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统一指挥、联防联控;科技引领、精准施策等等。这背后,体现的就是科学、周密、细致的一种城市治理风格和手势,其背后凸显的也正是城市的品格。
所谓城市品格,其实是一种拟人的说法,也是一种审美判断,是指通过城市景观、居民行为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规章制度、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历史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一种共同的精神状态,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灵魂。品位有雅俗之分,格调有高低之别,可变也可塑。因此,对于城市品格的描述、提炼与研究,都必须植根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从而引领城市的未来。
疫情防控应对,这是城市当下治理的现实,也反映了其背后的治理逻辑、思路和手势,而这些所应循、依仗的,正是城市一以贯之的一种精神层面的品格特质。
此次上海疫情防控应对举措有力有效,主要由三方面因素决定:即领导指挥能力、医疗卫生系统防治能力,以及广大市民群众的理解和配合。而这三方面,都与城市品格息息相关。
比如,上海很早就启动了防疫工作体系,加强顶层协调统筹同时,最早提出并做实“防控闭环”,其间又因时因势不断调整具体防控举措,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由开放、创新特质而带来的科学治理的大视野和大格局。而医疗卫生系统和医务人员的专业医治、尽心尽责,社区及群众的理解配合、无私奉献,也都与开放格局下的一种包容、共情的能力和心态紧密相关。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每个人都发光发热。
作为大型生命集合体,由于自然禀赋、历史传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因素的不同,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每个城市都会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之处。而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从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其疫情防控应对的实效。
文汇报:此次疫情防控中,上海基层社区发挥了重要“兜底”作用,“闭环”中的重要一环,上海基层社区的坚强有力究竟从何而来?
熊月之:基层社区的这张网,一方面由街道居委干部撑起,另一方面靠的是广大市民群众。在这些群像身上也生动注解了城市品格。
譬如,社区基层干部,做工作周到、细密,更重要的是有“一竿子到底”这样一种超强的执行能力。疫情防控,一旦有疏漏,危险就容易冒出来。而这样一种周到细密,又有着超强执行力的特质,就是“最关键的一口气”,堵住了疏漏与风险。
实际防控中,源于基层社区的创新不断,比如,开发小程序方便居民登记购买口罩,临时封闭里弄多个出入口便于社区管理,设立快递、外卖临时存放柜避免互动接触,增设电子门磁服务管理好居家隔离人员等等。
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下,让上海的社区基层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治意识、理念和能力。1949年12月,上海首个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由居民自发成立的居民委员会“宝兴里居民福利委员会”诞生。此后数十年间,百万企业转型又为社区居委会输送了一大批政治、思想、能力过硬的“纺哥纺嫂”,他们见过世面,善于沟通,勤于奉献,身上更有一种“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到位、做好”的可贵精神,成为筑牢基层社区的中坚力量。
古语云:郡县治,天下安。上海一直以来也对基层社区有着充分尊重和重视。比如,延续30多年的“凝聚力工程”,关注不同时期社会治理难点热点,夯实了基层参与共建共治的根基;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聚焦“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形成“1+6”文件,今年6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的若干意见》,为社区充分赋能。
“政府不轻慢,百姓不添乱”,疫情防控期间市民群众的高度配合,恰是城市品格的彰显。
上海人“听话”的背后,是务实、理性和契约精神的正向引导。
正因为开放,在信息、资源、人才的交汇集聚下,上海人容易承认多元,也养成了一种大局观、全局观,懂得自律,懂得守规矩。正因为包容,上海人很有共情的能力,能美人之美,也爱乡爱国,更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而深深植根于市民群众头脑中、心灵里的这样一种品格和言行特质,不仅强有力地助力疫情防控取得成效,更将推动一座城市在前行路上不断取得发展的新传奇。
文汇报:今天,我们该如何触摸、感知上海城市品格的辨识度?
熊月之:上海的城市品格与城市精神,两者有重合之处,也有细微区别。
品格,通常指人性中相对成熟、内蕴、恒定的德性部分。而精神,则包罗更丰富,既有内蕴部分,也有外显部分。
事实上,“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逻辑。
今年6月,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对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提出五个“人人”,既突显了城市主体的人民性,从某种意义上也再度强化了城市品格的重要性。
开放、创新、包容,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开放是创新与包容的前提与基础,更是一切的动力源泉。只有始终处于开放的状态,才不会停滞凝固,才可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上海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也因开放而盛。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既是开放的成果,也将推动更高质量的开放。它涵盖物质文化领域,表现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也包含制度文化领域,体现为制度创新;更见诸于精神文化领域,表现为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变革。
而包容,既表现为对开放、创新过程和结果的接受,也体现在一种对开放创新主体权利和价值肯定的主动包容。
开放、创新、包容,这三者都是开放、动态的系统,开放无边界,创新无止境,包容不捐细流。今天,我们对于城市品格的认知,需要大家沉浸其间,来体会来感悟。比如,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来实现感知。
进一步具象化,开放、创新、包容,能从更多维度来解读。比如,系于开放的有尊重多元、保护竞争、崇尚法治;系于创新的有崇尚科学、崇优务实、周密精细;系于包容的有美人之美、爱乡爱国等等。
此次撰写普及读物《上海城市品格读本》,正是力图从城市哲学的视角,呈现城市品格的总相,分析城市品格的成因,并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更多年轻人、新上海人,通过全面、系统、辩证地解读上海城市品格,植根历史,立足现实,激励未来,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