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院士、周达新教授在手术中。 (中山医院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通讯员 袁 虹 冯 颖
一声声“扎西德勒”,送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救治团队,也送给资助治疗的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3名藏族小患者的命运就此改写了。
7月22日,3名西藏岗巴县的贫困先心病患儿中最后一位“心宝贝”普布片多出院。一周前,5岁的白玛潘多、14岁的桑珠也已结束在沪救治,顺利出院。至此,这场对海拔4700米高原“花朵”的生命营救迎来了最好结局。
孩子急需手术,且都来自贫困家庭
今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藏医疗队在为当地群众健康普查时发现3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藏族孩子,队员陆树洋是心脏外科专家,在给小患者心脏听诊时,就有了初步判断。赶紧远程连线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专家们判断其中一名14岁男孩患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另两名14岁和5岁的女孩患有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急需进一步诊疗!
当地医院不具备开展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条件,且这3位患者还来自当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无力承担相关医疗费用,医疗队当即向中山医院汇报。经与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商讨,孩子们被纳入“心·肝宝贝”救助计划。7月9日晚,一架从西藏日喀则和平机场出发、历经7个多小时航程的飞机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旅客中,就有这3名藏族先心病孩子以及救助队伍,他们在中山医院医务处安排下,落地后直奔医院。
顶尖专家操刀为孩子解除“心头患”
考虑到患者来自高原地区、且年龄较小,在充分的心理安抚和术前检查后,7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带领周达新教授、潘文志副教授等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成员,对两名患有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藏族小患者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手术。
其中,14岁的小患者术中造影见未闭的管状动脉导管直径12mm、长达25mm,小患者外周血管细小,封堵的难度很大。周达新是参与“心·肝宝贝”公益救助计划的资深专家,他锲而不舍地在术中先后尝试五个不同的封堵器,最终封堵成功。
葛均波介绍,对高原地区患儿来说,心脏疾患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通过手术治疗,他们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健康长大。
另一名患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则由心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团队诊治,王春生为患儿进行了肺动脉导管检查。与葛均波团队全面评估孩子的情况后,专家团队认为孩子具备手术机会,但最终结合患儿及家属的意愿,决定暂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
就在孩子们出院前夕,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周达新和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主任陈芸一起前往病房探视,并特地带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的新版传记《拓医学路 逐中国梦》,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在追逐中国梦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者仁心绽放祖国边陲
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介绍,医院自2013年起援建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2019年起又增加对口帮扶日喀则市岗巴县卫生服务中心,已派出两批医疗队赴岗巴。岗巴县平均海拔4700米,年平均气温1.5℃,创下了中山医院医疗援建的最高海拔纪录。援藏医疗队队员们克服高原特殊气候带来的种种困难,高效开展医疗帮扶工作。这场对高原“花朵”的生命援助,正缘起于此。此次公益救助中,著名内科心血管病专家、96岁的陈灏珠也与后辈们一起讨论病例。
据中山医院党委副书记李耘介绍,这次援助获得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的医疗精准扶贫项目——中山医院“心·肝宝贝”公益计划的鼎力支持,中山医院将始终围绕“一切为了病人”的理念,全生命周期地做好对贫困患者的援助救治工作,担当社会责任,践行使命初心。
中山医院医务处处长孙湛说,中山医院援外医疗队+“心·肝宝贝”公益救助是第一次尝试,这次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建立一种全新的援建方式,切实为援助地的贫困病患带去治疗和希望。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第四党支部副书记周俊说,“为了本次公益救助,我们研究所四个党支部里,多名党员专家既在医疗团队中担任关键角色,又做起小患者的后勤保障员和心理辅导员。”
中山医院“心·肝宝贝”公益救助2017年正式启动,已成功救助来自云南、西藏贫困家庭的46位先心病患儿和14位肝脏疾病患者。中山医院的陈灏珠、中科院院士樊嘉和葛均波倾力参与,不仅为帮扶对象树立了极大的信心,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