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7-18 第26,56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城事

在线新经济丰富了“舌尖上的上海”

上海早餐工程再升级、菜篮子工程更智慧

盒小马上海首店,早餐档口与保温自动取货柜组成了早餐工程升级版。 (盒小马供图)
       ■本报记者 徐晶卉
      
       ■一顿元气满满的早餐,你可以在街边买到热气腾腾的豆浆油条,也可以手机下单,在智能保温柜中取餐;一顿为家人张罗的晚餐,你可以去菜场选购食材,也可以动动手指,等着“叮咚”送菜上门;享受美味的菜肴,你可以购买上海地产蔬菜,也可以通过拼多多农货上行,把全国的美食带回家……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昨天,“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瞄准“舌尖上的上海”,无论是早餐工程、菜篮子工程,还是从田间到餐桌的农货上行,当这些最平凡、最基础的生活元素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在线新经济的力量不仅有助于人们审视深邃而广阔的消费市场,也呈现出一幅人民走向小康生活的美好画卷。
      
       早餐工程再升级
      
       过去解决 “有没有”,如今探索“好不好”
      
       黄浦区歌斐中心,盒小马上海首店。它由早餐档口与保温自动取货柜组成,却和普通的早餐点有些不同——除了现场售卖,网上也能下单。盒小马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接到订单后,他们就会现场制作,消费者只需要通过自动柜就能像取快递一样取早餐。
      
       记者看到,盒小马的餐品多达40多种,有煎饼果子、包子、手抓饼、豆浆、粥等各种中式早餐,也有面包配咖啡的西式早餐,看起来相当丰富。盒马总裁侯毅表示,在线新经济已成为中国零售的主流,线上流量和渠道变得多元化,“这种新的早餐模式,经过一年测试、运营、优化,目前已验证成功,预计8月将有一批门店集中开业,让城市居民在早餐铺、便利店和西式快餐店以外,多一个选择”。
      
       让上海人的早餐吃得丰富多彩,老百姓的满足感、获得感是政府部门努力的方向。早在2011年,上海就被商务部列为“全国早餐示范工程试点城市”,市政府更连续7年将早餐工程列入实事项目。截至目前,24家中央厨房直接配送1800个早餐网点,间接配送6000个早餐网点,由工厂化、标准化的中央厨房生产的“放心早餐”已占全市早餐供应的50%以上。
      
       如今,随着在线新经济沁入城市肌理,早餐工程从解决“有没有”向探索“好不好”进发。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早餐工程升级版将大力推动“便利店+早餐服务” “新零售+早餐服务” “流动餐车+早餐服务” “互联网平台+早餐服务”等创新模式,让早餐供应更便捷、更丰富、更健康。
      
       菜篮子工程智慧化
      
       买菜更加便捷,追溯一目了然
      
       叮咚买菜目前在上海有252个前置仓,如果打开地图,这些标记所辐射的范围,几乎覆盖了上海城区所有的居民区。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与其他生鲜电商一起,构建起一张在线“菜篮子”网络,让居民们从“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再往前走一步,让买菜这件事更加简单便捷。
      
       从线下到线上,平日里让“马大嫂”多了一种买菜的选择,在关键时刻,还能发挥大作用。前段日子,上海连日暴雨,出门买菜不便,在线买菜便成了很多市民的首选,数据显示,叮咚买菜各站订单量平均增幅在30%以上;再往前,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消费者出门买菜成了难事,正是得益于在线“菜篮子”的保供应作用,大大降低了人们出门交叉感染的风险,更试出了上海“菜篮子”的稳定度。
      
       移动互联、物联网、智能算法……新技术让市民的“菜篮子”拎得更便捷、更智能,大数据更是解决了追溯难题,让一棵菜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认为,供应链系统的数字化能有效将农业产业链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我们开发的智慧供应链系统,可以透视从产地到运输,从分选仓到前置仓的所有流程,这意味着,在线新经济的技术能力,不仅能倒逼菜篮子工程的源头更加规范,更能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农产品上行规模化
      
       市民有获得感,农民有幸福感
      
       上海的菜篮子工程不仅体现着市民的获得感,也维系着高远山区人民的幸福感——当装满卡车的鲜果蔬菜从农村的广袤大地上直抵市民的餐桌,不仅丰富了市民的选择,也为扶贫攻坚、精准脱贫提供了好思路。
      
       上海的消费端有庞大需求。两年前,长宁区虹霞小区的居民阿姨们拼团购买了一吨湖北秭归产的脐橙,不曾想直接包下了部分果农的当季收成。这种消费需求,如今经由在线新经济平台的发掘和链接,有了滚雪球效应。虹霞小区的张阿姨还记得,两年后的3月15日,她在拼多多直播间看到“柑橘院士”邓秀新和秭归县副县长宋俊华为果农带货,又果断下单买买买。
      
       过去,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都是通过批发商进入流通市场的,这是一条由农户/合作社,经由中小批发商、大批发商、集贸市场/批发市场、菜市场/商超,再到消费者的超长上行通道。但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成立于上海的新电商平台拼多多一直被认为“腿上带泥”,公司利用手中的技术,创新出“农货智能处理系统”和“山村直连小区”模式,成功为中国分散的农产品整合出一条直达逾6亿用户的快速通道。经由这条“超短链”,吐鲁番哈密瓜48小时就能从田间直达上海消费者手中,价格比批发市场还便宜;一度滞销的河南中牟大蒜,打包卖到上海,成功建立起一套可持续扶贫助农机制。
      
       “去年,拼多多的农产品成交额超过136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预计今年规模会超过2500亿元。”拼多多副总裁陈秋表示,几乎翻倍的农产品成交规模,是中国人走向小康生活的一个精彩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