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商码”将“随申码”应用场景从个人向街区小店拓展。 (受访者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通讯员 朱明
散布在街角巷尾的街区小店,犹如城市经济体的“毛细血管”,是一座城市经济活力与韧性的重要体现,更为生活在其间的人们提供着种种便利和带着烟火气息的温暖。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如何实现对这些小店的精准服务和管理——对于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的上海而言,这是一道现实的考题。
近日,一个依托于“两张网”基础的沿街店铺管理程序——“汇商码”在徐汇区率先启用,将“随申码”应用场景从个人向街区小店拓展,推动“街区经济”焕发生机。就如同自然人拥有的“随申码”一般,“汇商码”将全面归集街区小店注册许可、行业评价、监督检查、消费评价、政策信息、社会舆情等方面数据,形成每个商铺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精准“画像”。一店一码、互动互联、共治共享,由此为智慧治理、精准营商、服务消费充分赋能。
当下正如火如荼推进的上海“五五购物节”促发了相关部门对于“品质消费”的思考。而此次推出的“汇商码”,正是化战“疫”之策为治理之“智”的一次应用实践,更通过源头治理,为“品质”提供保障。
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傅荣军介绍:通过对此前防疫工作中创设的“沿街商铺管理小程序”进行深度开发,“汇商码”积极拓展了“随申码”的应用场景,让“一网统管”能更渗透入社会的基底细胞,“小小一个二维码,能将管理端、商铺端和市民端三码合一,打造三者各取所需的多元功能,真正做到好用、管用、实用”。
“汇商码”除了汇集小店基本信息、政府部门监管信息、消费者点评等内容外,还提供管理部门发布的通知通告、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宣传告知、疫情防控等信息。商户可以在线维护店铺的相关证照、员工情况、资质荣誉等信息,等同于有了小店的“专属身份”,便于各方随时查看,也倒逼商户强化管理、提升品质。
商户感受到便利,对于监管部门而言,这个小小二维码也牵引着工作方式、工作思路和理念的迭代。徐汇区天平市场监管所副所长周洁说,“汇商码”打通了各职能部门与街镇之间的信息壁垒,为监督管理、网格治理、业态调整等搭建了协同的共享平台。有了“汇商码”,市场监管人员可以扫码查看商户的全息影像,而同时,执法监管过程中的流程、结果等也通过后台实时向系统反馈,一旦发现问题,通过后台流转,敦促跨部门合力闭环处置,“实现了对‘监管’的监管”。
“汇商码”也为政府部门实施更人性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服务和管理全面赋能。通过问题与数据的双向分析,向商户精准推送政务、监管和服务政策。比如餐厅,可以收到餐饮行业扶持政策、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推送内容。
据介绍,对标世界先进商业街区的发展品质,“汇商码”还将在三方面发力:构建最全“功能圈”,在沿街经济业态提升上下足绣花功夫,形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的业态布局;构筑最优“生态圈”,实施更有温度、更加包容、更为智慧的管理服务,让街区经济与民众期许、民生需求更加契合;打造最广“朋友圈”,携手商家、市民、社会各界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提升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