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陈云峰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过去几个月,上海将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多个行业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一方面,“在线新经济”逆势起飞,有力对冲了疫情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数字新基建”布局越来越清晰,稳住了有效投资。这两“新”效应的叠加,为上海面向未来构筑起发展新亮点、新优势。
在线新经济、数字新基建可以说是受疫情催化而产生的积极变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全面推进 ‘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同时明确“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产业升级”。对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目标要求,上海将根据既定方案计划,牢牢把握新趋势新机遇,大力推动在线新经济、数字新基建的发展,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
逆势起飞的“稳定器”
在线新经济托起上海经济新增量
在线新经济是借助人工智能(AI)、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与生产制造、商务金融、文化消费、教育健康、流通出行等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生产生活原有的节奏,为在线新经济创造出丰富的落地场景。对上海市民和企业来说,有越来越多的生活和工作被转移到线上,越来越频繁的交往和协同在网上发生。虽然疫情还未过去,但可以说,在线新经济起飞的拐点已经形成。
今年春节,叮咚买菜新增用户近300%,整体订单量增长约80%。哔哩哔哩(B站)一季度净营收同比增长69%,月均活跃用户达1.7亿,增长70%。晓黑板、掌门教育、松鼠AI(乂学教育)等都收获了大量新增用户,成为国内在线教育领域的闪亮品牌。
总体上,在线技术正在重塑上海的产业发展格局。权威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在线新经济较集聚的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拉动上海GDP增量达到1个百分点——可以说,危机之下,在线新经济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稳定器”。
面对新变化,上海准确把握趋势,抓住关键环节,制定发布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的23条行动方案,迅速把近阶段涌现出的好做法、好经验固化下来,形成打造经济发展新场景新动能的广泛共识和全面计划。
根据在线新经济“23条”,未来三年,上海将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聚焦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远程办公、在线金融、在线文娱、在线展览展示、生鲜电商、无接触配送、新型移动出行、在线教育、在线研发设计、在线医疗12个领域,努力实现4个“100+”目标——也就是集聚“100+”创新型企业,推出“100+”在线新经济应用场景,打造“100+”品牌产品,突破“100+”关键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重点发展的12个在线新经济细分领域,既包括互联网“新势力”“新面孔”,也涵盖了一批传统优势行业和企业。比如,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上海电气、上海仪电等也同样展现出蓬勃朝气;无人工厂方面,上汽集团、宝钢股份等先行一步,成为行业样板和标杆;在线医疗、在线展览展示、生鲜电商等领域,一批“老牌子”在大胆尝试“互联网+”,由此站上新起点。可以说,作为特大型城市,上海所拥有的产业门类齐全、企业创新踊跃、应用场景丰富的固有优势,将成为在线新经济发育的肥沃土壤。
2700亿元的“底气”
“新基建”为产业发展注入数字动力
疫情让不少投资项目被迫按下“暂停键”,但“新基建”可能是一个例外。不久前,今年国内数据流通领域的首笔融资“花落上海”,作为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数据枢纽和基础设施,上海数据交易中心获得了亿元级融资,从而为其深度参与数字新基建增添了更多底气。
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是本市“一网统管”建设的主力,目前已担纲完成上海城运“1+3+N”平台的开发,使其成为具有“三跨”(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联勤联动能力的“城市大脑”;而与“大脑”相连的另一端,该中心也按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标准,构筑起百万级的传感神经元网络,并在历史建筑保护、消防安全、河道监测等领域形成了应用。
目前来看,数字新基建的投入,既能在短期内抵御经济下行压力、稳住有效投资,更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持久拉动。事实上,在线新经济本身就十分依赖数字新基建的支撑。作为参照,就在上海发布在线新经济“23条”之后不到一个月,市政府又推出“新基建”35条行动方案。
根据这个方案,上海将在数字新基建领域,用三年时间投资2700亿元,实施“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等四大建设行动,整体上,既包括推进5G布网、下一代互联网部署、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涉及全市的重大项目,也会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领域,打造一批行业性设施平台。
“35条”一方面与国家规划对表,更重要的是,它与上海自身确立的在线新经济12大重点领域形成紧密联动。可以说,通过这两个“行动方案”,上海全力打造数字新动能的谋划与蓝图得以更完整、更充分地展现。
在整体规划上,上海将用三年时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在线新经济高地,与此目标相匹配的是,2022年,数字新基建的设施规模和创新能级也将“迈向国际一流水平”。
而在各细分领域,两“新”彼此赋能的色彩就更加浓厚。比如,为推动生鲜电商、新零售的发展,未来三年将新增300个社区生鲜前置仓、1.5万台以上智能取物柜,构建覆盖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及住宅小区的智能末端配送体系;为支持新型移动出行,“35条”明确安排了智慧道路建设,并将为无人驾驶积极推进开放道路测试环境建设;另外,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展览展示等新兴在线服务行业全都会大量消耗云计算资源,为此,上海提出要在一年内直接间接投资500亿元,显著提升全市数据中心的服务能力。
更温暖的“阳光雨露”
呵护扶持新兴产业和新生力量成长
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在线新经济以及数字新基建,既表现出“技术引领”的一面,也就是体现为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同时,它更是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是深刻的模式创新。在数字经济领域拥有“肥沃土壤”的上海,完全可以通过更加有为的制度供给、更加温暖的“阳光雨露”,呵护扶持新兴产业和新生力量成长壮大。
在在线新经济、数字新基建“上海方案”发布的同时,政府部门宣布了一系列创新的监管手段,力图为在线新经济的发展打开空间。
为支持一部分特别具有突破性的在线新经济业态,上海将为其引入“沙盒监管”,以包容审慎的态度,在小范围内给予新业态、新模式更大的试错空间,待积累到足够经验后再向外部拓展。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今年正在加大“免罚清单”的落实力度,对于那些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行政违法行为,监管部门将不予处罚;尤其是对一些“无心之过”,将完善容错机制,尽量减小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对企业重大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结合在线新经济的发展特点,上海还将强化“金牌店小二”服务,一方面做好数字经济的公共服务,将政府部门掌握的数据资源、应用场景向企业和行业开放,以场景和需求带动产业发展,反过来再以产业发展进一步固化应用场景;此外,上海还将借助“两张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以及“企业服务云”等渠道,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减少政策落地过程中的“无谓损耗”。此外,针对在线新经济在用地、用人方面的需求,本市将通过盘活资源、打造一批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完善职称体系、探索自由职业者等新型人才从业评价制度的方式加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