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3-23 第26,44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要闻

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服务企业电话“打爆”

这位园区副总手机套餐为啥两次“升级”

       ■本报记者 薄小波 通讯员 胡新栋
      
       “每天都要通过网络、电话,和政府部门、企业进行大量沟通,手机套餐‘连升两级’,每月通话时长超过3000分钟了。”上海国际汽车城零部件配套工业园区副总经理何中毅说。
      
       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园区紧急成立信息中心、防疫中心、内控中心,防控园区疫情和稳定企业发展。作为“三个中心”的副总指挥,自春节以来的近两个月里,何中毅负责协调面广量大的企业服务工作,他和团队加班加点,连续作战,共排摸5万名属地企业员工信息,帮助直管的6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首批复工,此后又为企业筹措8万余只口罩,为员工办理1800余张跨省通勤证,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第一次升级:主动排摸非园区注册企业
      
       大年初二,疫情防控刚开始不久,安亭镇开始排摸统计人员动态信息。零部件园区8平方公里范围内入驻着300多家企业,有5万余名员工,其中来沪人员比例较高,园区提供的人员信息对全镇疫情防控至关重要。
      
       “园区三分之二的企业注册在其他经济城,如按照‘谁引进,谁负责’,分头统计上报员工信息,在时间紧任务急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信息上报效率。”何中毅说,“我们主动将这些非注册企业拉进园区企业服务微信群,发动他们上报人员信息,再由园区一个口子统一审核上报给镇卫健办。虽然工作量一下子变大了,但保证了数据的及时完整。”
      
       在此后的近一周时间里,何中毅和企业服务部的六七位同事,每天一早都要打开手机或电脑,通过微信、QQ、电话联系排查人员信息。随着疫情发展,他们又开始对所有返沪人员进行排查,是否有接触史、身体是否有异样反应等。为了不漏报、及时报,何中毅反复确认同事的统计情况,遇到不确定的信息,要一个个电话对接,保证排摸精准。
      
       “我第一次换手机套餐就是在这个时候,每月450分钟时间的电话量实在不够,换成了900分钟。”
      
       第二次升级:手机成了复工复产“24小时热线”
      
       没想到2月份之后,随着企业进入复工复产准备阶段,更加繁忙的工作接踵而来。
      
       零部件园区直管的68家企业多数为大型跨国、合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有不少世界500强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优先保障这些企业复工,能够尽量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在继续关注企业人员信息的同时,还要聚焦企业防疫物资储备,为此,何中毅和同事们每天工作到半夜11点以后。通过连续几天的电话沟通和企业实地走访查看,2月7日至9日,他们“集中火力”完成了67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复工申请初审,除一家企业主动要求暂缓复工外,其余都在2月10日以后有序复工。
      
       企业复工以后,没来得及歇口气,新问题又来了,其中最难的就是口罩储备。园区千方百计筹集订购口罩,截至目前,累计订购口罩8万余只,为企业复工稳产提供保障。此后,随着复工进度加快,大量居住在花桥、太仓的员工通勤遇到困难,在镇产业部门的助力下,何中毅和他的团队累计为1800多位员工办理了“跨省通勤证”。
      
       企业渐渐稳产后,何中毅又开始帮企业解决“供料难”。上海英提尔交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一批配套汽车座椅原材料存放在一家暂未复工的仓储公司内,急需取出来投产,可仓储公司不属园区管,何中毅立即出面协调各方,当天就解决了问题。由仓储公司派一名未出沪工人打开大门,英提尔公司自行前往提货,解了“燃眉之急”。
      
       此时,何中毅已将手机套餐更换成每月1000分钟以上,实际累计通话3000分钟,同事们说他的手机是“24小时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