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0-03-02 第26,42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专版

关于心理干预,社区一线也有生动故事——

把一座座“孤岛”连接成温情“群岛”

心理医生进驻微信群,指导居民们进行锻炼及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受访者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居家隔离者焦躁不安,轮班上岗的年轻人直呼“烦闷”,还有那些原本热衷各类社区活动的老年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与此同时,网络上一点负面消息瞬间就能席卷小区微信群,居民之间也会因为收快递、洗晒衣物等琐碎事情发生龃龉,上门做工作的社工更是常常被拉住“倾听抱怨”……“这个时候,要及时推开心理干预了”,社区一线那些有经验的老书记这样判断。
      
       健康向上的心态,正是强大的免疫力。上海正全面铺开公众心理疏导服务网络。而在基层一线,也诞生了很多生动探索,通过各种手段调试情绪,稳住心理防线,让一座座心理“孤岛”连接成充满温情和关联的“群岛”。
      
       心理咨询师驻守社区微信群
      
       这几天,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新福康里居民区内,居民们在一个名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微信群里“玩”得不亦乐乎——大家纷纷在群里晒出自己的居家锻炼小视频,相互点赞。这个群里还“驻守”着一位专业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胡长坤,为大家释疑解惑,随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安抚和援助。
      
       根据静安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的相关意见,石二街道陆续在11个居民区都建起了这样的自管小组活动群,线上活动不止是大家转转健康链接、聊聊天那么简单,小组每天线上签到打卡,大家汇报下身体状况,晒晒健康家常菜照片,接龙做做脑力游戏,活动一样丰富多彩。“一居一心理顾问”也随之推开,驻守在各个自管小组群里的心理咨询师们,及时提供各类心理危机干预、线上放松、减压及调节情绪等服务,同时教会大家如何在每天纷杂的信息中保持情绪稳定,不恐慌,不轻信。用善意的提醒安慰,告诉大家不要让“过度恐慌”撕扯心理与生理防线。
      
       不止心理咨询师进驻微信群,原本提供线下服务的健身操教练、社区指导医生等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线上队伍。比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设计了一套居家健身操,录成视频,在群里推送,“辅助器材”就是一把椅子,不占空间,一学就会。
      
       自管小组的微信群由此热闹起来,充满了正能量。组员陈大虹原是一位退休教师,在心理疏导的熏染下,这些天她在家动手制作了很多精美小视频,带着大家在线上回顾这些年社区邻里活动的点滴,帮大家找回温暖的记忆,“让一座座心理‘孤岛’连接成充满温情和关联的‘群岛’”。
      
       学过护理的书记以“晒圈”输出正能量
      
       社区内的独居高龄老人,因多日没见到子女非常想念,不肯按时定点服用常备药,还把一部分药藏起来;在家里待了一整个寒假的孩子们无处撒欢,终日吵吵嚷嚷蹦蹦跳跳,影响到周边邻里休息;外地回沪的年轻人,因为一份快递不能进门,就恶言相向,拿社区工作者撒气……在徐汇区田林街道长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苏嵘看来,这些都需要心理干预。
      
       她说,心理干预过程中特别要强调因人而异,对每个人处理方式方法要区别对待,有的人只是需要释放负面情绪,你就给他一个宣泄渠道;有的人是手足无措,你就要明确告诉他该怎么做;还有的人,背后有不为人知的苦衷,你就要帮他找出来,把问题和由头梳理清楚。
      
       此次苏嵘在制作社区防控疫情“手帐”时,除了主动排查、主动消毒、主动宣传辟谣外,还特别提到了主动加强心理疏导的介入,曾当过护士的这位老书记提出:“特别对于那些居家隔离的人员及左邻右舍要加强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树立起积极正面的态度。”
      
       看苏嵘的朋友圈会发现,她每天至少要发十条以上图片及相关信息在朋友圈,内容都是关于当天社区各项工作的点点滴滴。对此,她的解释是:故意为之。“我终日奔忙在社区一线,能上门提供心理援助的时间有限,居民区里也没有驻守的心理咨询师,那我就要利用好这个朋友圈,时时自我调侃,自娱自乐,更要秀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让更多居民能感受到这份正能量,知道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努力,更感受到我们的坚定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