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之
从约旦首都安曼启程,一个半小时后到达杰拉什古城遗址。主建筑是一个半圆形露天剧场(亦称古罗马剧场)群,其中最大的东部剧场至今还可用于大型国际音乐舞蹈演出,每年的杰拉什音乐节也在此地举行。
走入古城,放眼远近,到处是古罗马、拜占庭和伊斯兰风格建筑的结合,密集度极高的历史文化信息冲击着我。残垣断壁中,现代人身着角斗士或罗马战士的古装,挥舞刀剑和盾牌,企图为现代图景增加时光倒流的氛围。人们自然会在其中拍照留念,随后莞尔。等事后回想,才恍然大悟,其实人家演员是等着要小费的。此后在佩特拉,再次遇到类似古代人热情配合合影,“咔嚓”入镜后,人家就会摊开手掌给我看美元,掏钱时每每想起之前在杰拉什的疏忽,心生尴尬。
从杰拉什再走四个半小时的车程,便抵达举世闻名的佩特拉古城。稍事休整,便去当地贝都因人家做客。我们一边聊天,一边与主人家共进晚餐。大家席地而坐,餐食放在地毯中央。晚餐是约旦国菜“门萨夫”,用米饭覆盖在全麦面皮上,撒上坚果,加上烤羊肉,再浇上酸奶汤。
“门萨夫”的味道独特,尤其是酸奶酱,加入面皮和米饭及肉中,味道酸酸的,一时让习惯了中餐口味的舌头有些反应迟钝。羊肉味道自然正宗,不过不适应口味的我为了不让餐盘留下太多吃不完的东西,还真是有些勉强。
夜行日走佩特拉古城是此行的重头戏。到达当晚,我们就参加了佩特拉之夜的活动,趁着漆黑的夜色蜿蜒穿行于峡谷中。摸黑急行2000多米后抵达卡兹尼神殿大门,在幽暗神秘的夜色中,人们席地而坐,在夜色星空下倾听吟唱与笛声,当时心境静谧,周身的热空气渐渐凉下来,仿佛一切回归本真。
白天的行走,更大的挑战是炎热和日晒。佩特拉古城是世界历史和文化双遗产,公元前一世纪,这里曾是纳巴泰帝国的首都。可是行走其中,我不禁疑虑:如此艰险干燥之地,如何容纳日常生活?这座于公元七世纪中期大部分荒废的古城,只剩下贝都因游牧民族生存其中。
一路上都有向疲劳干渴的游客兜售骑马、骑驴、骑骆驼服务的本地人,黝黑的皮肤,深邃的眼神,在玫瑰色岩石的映衬下,真有走入电影大片的恍惚。确实,《变形金刚》《夺宝奇兵》等影片都曾在此地取景拍摄。
经过方尖碑建筑的陵墓,了解了当时古城的引水渠道和巧妙的陶管引流技术。暴晒的不适在进入西克峡谷后得到暂时缓解,峡谷内相对阴凉,平整铺设的道路在脚下延展,步行的感觉也好了许多。此前在黑夜星光下目睹的神秘奇幻的卡兹尼神殿,白天看来更觉心旷神怡。神殿在峡谷岩壁上凿出,近40米高,还有地底下一层,宫殿的力学设计可谓精妙绝伦,2000多年前人类能建造起如此精妙的殿堂,实为奇迹,其混合着埃及、希腊建筑的风格,更是一种文化交汇和交流的象征。
过了卡兹尼神殿,阴凉也随着消失,沿途经过商业区、山顶祭坛,一直到圆形剧场。这两天不断看到圆形剧场,而这一能容纳4000观众的剧场还是世上唯一由岩石雕刻而成,当年的盛况令人遐想。
午餐后的行程更是艰辛,得走上990多级岩石台阶,而且是在阳光炙烤之下,汗水从额头滴下来,T恤早已湿透。等攀到最高点,即修道院所在位置,感觉体力消耗殆尽。修道院依然从石壁凿出,虽精细不如卡兹尼神殿,高大壮观却略胜一筹。这是古城最大的纪念碑,其中的大厅后来作为基督教堂,因而得名。
人的心理暗示其实很有意思,在“成功登顶”的满足感中,一旦发现前方还有一段更往上的岩石路,想到导游曾提及的佩特拉最佳观景点,便咬咬牙想要继续攀登。一番体力的挣扎,终于登顶,站在高处俯瞰修道院和远近的悬崖,终于感觉圆满了,可以安心返回。
返程又是10公里,虽然只需往前赶路,感觉与去程不同,一上午烈日下持续几小时的峡谷登攀,此时困顿更甚。汗水模糊了双眼,两颊晒得生疼,内心一遍遍重复着:快要支撑不下去了。越是靠近宾馆,越觉得双腿迈不开,有种瘫软感。最后,几乎是在脱水状态下返回住处。
灌下了几大杯茶水,稍稍回过神来,心想:如此艰苦之地,资源匮乏,可历史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在漫长岁月中精心设计与建造神殿的人们,不知是怎样的心情?忽然想起不久前在葡萄牙遇见的一位中国台湾作家,她独自在当地旅行了十来日,在给我的邮件中说:随着旅行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越发觉得家中可贵。是呀,都说了无数回,旅行就是为了改变当下生活的视角,在回到既定轨道时,带着珍爱和欣赏的情绪。此时,出入历史遗迹的我,忽然觉得稳定安宁生活的美好,就连那点无时不在的无聊和枯燥,也变得有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