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一琼
凡事预则立。
当下,上海疫情防控正处在非常关键的阶段,面临既要防输入,又要防扩散的双重压力。对防控一线的人们采取严密防护措施尤为关键。社区各主要防控和保障岗位,如一线社工、门岗安保、柜台收银、地铁安检员等等,这些与群众天天“打照面”、接触人员众多、感染风险相对较高的岗位,如何提早制定部署具体规范操作流程、标准等,有助于避免这些身处“交互点”的人员交叉感染——这就要我们想得细些,再仔细些;想得前一点,再前一点。
密织一张管用、靠谱的防疫网络,不仅需要每个重要的关节点上有一个个能无畏向前、“铆”得住守得牢的血肉之躯,更需要在每一个想得到和想不到的细节上提前谋布、敢于“较劲”,依靠规范、标准、制度,来确保整体的运作协调。说直白些:不卡壳、不掉链子。
这场严峻的抗疫硬仗,不仅需要那些把守护老百姓生命安全扛在肩头、记在心里的党员干部们,更需要尽早将防控的具体举措、标准及规范,明确部署到每个阶段、每个具体岗位,确保环环相扣,百无一疏。
昨天,尽管内里只有一家企业复工,市中心大规模的组团式商业商务综合体内200多人的防疫保障队伍已经开始常态化运转,把消毒细致到了门把手。管理方制定了三大类数十条作业流程及标准。43台电梯每半小时消毒一次,按钮贴膜半小时更换一次。门口安保手里的测温枪第一个“对准”的是自己。包括收银、清洁等在内的所有服务人员上岗前均二次测温,每4小时更换口罩。
而在中心城区最大面积的开发园区内,面对近30万复工大军陆续归来,所属街道提前准备,提前预警,提前制定方案,提前到位,更拿出社区网格的方法守住园区网格。街道党政领导实地排摸,了解掌握每一幢写字楼、每一个可能涉及人员进出口的通道、车库、走廊和聚集场所,对防控现场所需的物资储备、设备添置、人员部署、操作流程统统做出流程方案和具体标准,让防控举措有规可依、有据可查、有标准参照,更发挥出实效,更令人信服。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也是在昨天,青浦区一批年轻的机关党员干部以志愿者身份来到S26沪常高速检查站,助力医务工作者对入沪车辆内人员进行检测体温和信息登记工作。从穿戴防护用品,到具体检测及登记的动作。“每一个细节都有好多讲究和规范,但这也是最最必要的。”初体验的志愿者们这样感慨。
此次防疫抗疫,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巨大压力,但也正是这份压力,才促使我们不至于患得患失,才敦促我们拼命动足脑筋,将每一处危险想足,将每一个螺丝钉拧紧,尽力守护住战斗阵营中的每一个鲜活生命。
有力有序,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