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湫莎
上海某公司有一款“拳头”产品,它有消除血栓源,减少因房颤引起的脑卒中风险的作用。从2016年起,该公司为这款产品申请发明专利,过程颇为曲折:尽管文字说明、图片材料交了一大堆,但由于这款产品外形和国际同类产品类似,因此一直未授予专利。关键时刻,这家公司向市知识产权局求助,技术人员现场演示产品的使用过程,专利审核人员这才发现,在动态显示中,这款产品从作用机理到内部结构,与国际同类产品完全不一样。终于,在市知识产权局工作人员指导下,这家公司获得了发明专利。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是上海营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关键一步。上海市知识产权局通过拓宽专利优先审查绿色通道、提升线上政务服务效率、增设线下综合服务窗口——多措并举之下,本市知识产权事项整体审批时限减少66%,提交材料减少18%,部分业务已经实现了“零材料”。
不久前,市知识产权局代办处收到了一家企业送来的锦旗。这家科技服务型企业专门从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知识产权局代办处处长徐立鹤还记得,这家企业的办事员踏进行政办事窗口时已是去年12月19日,希望在年底之前把事情办成。去年,市知识产权局通过流程优化,专利权质押登记服务已从原先的7个工作日缩减到3个,照理说,按时完成没有问题。“收进材料后我们发现,这家企业要为十多家公司担保融资,而且合同金额精确到‘分’,这很不常见,我们电脑里甚至没有‘分’这一栏。”徐立鹤说。
企业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徐立鹤一边组织人员给这家企业进行现场指导,一边联系上级部门给出处理方案。甚至,在这家企业的办事员回去后,市知识产权局还多次进行远程指导。最终,在去年12月30日,该企业顺利完成专利权质押登记。
加强指导,为企业申请发明专利“跑腿”,对市知识产权局而言,多解决一道“卡”住企业的难题,就意味着拓展一条帮助企业的新路。
去年,市知识产权局全面对接“一网通办”平台,大大加快了办理知识产权事项的时间。比如,在行政服务窗口增设商标受理窗口,新增了商标申请受理等28项业务,许多办事人员只要跑一次、跑一个地方就能解决问题。去年1至11月,上海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达2469件,同比增长23.2%,这与市知识产权局完成专利资助信息系统配套改造,让用户“少跑腿”也有一定关系。
另据了解,沪上企业办理“申请专利资助”事项已经实现“零材料”办理。何谓“零材料”?就是申请专利资助的用户只要在网上填好资料,然后等审核通过、转账即可。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说,通过加大对高质量专利和PCT国际专利申请的扶持力度,让政府工作人员多跑腿,就能节约优质企业的创新时间,让他们更敢于投入研发,更方便地享受到知识产权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