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颖文
近年来,上海通过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规范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行为,整座城市的交通变得更加畅通有序,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烦恼”。如何按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从实际运行情况出发,对目前的一些相关措施进行优化,以此缓解乃至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这成了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如何让不该堵的路保持通畅?通过精细化管理来解决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不按规定礼让行人的违法驾驶人,将被依法处以100元罚款并记3分。这条规定设立的初衷是保障行人优先通行权益,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相信很多司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根直行、转弯共用车道上,前方转弯车辆为了礼让一波波行人迟迟不动,拖累自己无法直行,结果绿灯变红灯。若是恰好在医院、学校附近,有时得等上好几轮红灯才能通行。放眼望去,红灯另一头的道路明明比较通畅;从后视镜看,身后的车却大排长龙……
陈新、章桃旭、周轶敏、戚永宜等委员在调研中也发现,有时候,机动车驾驶员因为礼让行人反而造成道路拥堵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早、晚高峰时段。
对此,委员们建议,可以通过调节绿灯增加车辆通行率、合理调整车道设置等精细化管理措施来解决。比如,行人可以“分批集中式”过马路,从而让不该堵的路保持通畅,提升道路利用率,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一条新划实线引发拥堵?交通管理可设立民意收集回馈机制
不少驾驶员发现,从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驾车沿高架向市区方向行驶后不久,道路就会变得拥堵起来。原来,由匝道汇入G50(沪渝高速)主线的地面上,新划设了一段约500多米长的实线,将最右侧一根车道与左侧两车道隔开。高峰时段车辆出匝道时,无法适时并入主路。一些司机认为,这可能是造成目前拥堵的原因。大家发现了问题,却不知道去哪儿反映和求证。
对此,蒋怀宇、章桃旭、鲍朔望等委员建议,相关交通管理部门设立民意收集回馈机制,在制定推出措施前,通过前期深入调查研究、加大意见收集,精细化制定出台管理措施,实施后如果出现新问题,也能及时得到反馈并进行调整。
骑自行车常遇“断头路”?合理配置路权让低碳出行有路可行
在上海中心城区骑自行车的市民经常会遇到“断头路”——这个“断头路”并不是指道路断了,而是自行车道没了。
对此,马驰、何品伟、李芬华等委员建议,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区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在条件成熟的市郊建设自行车高速公路;同时,对接旧有非机动车道路网,为低碳出行创造条件。今后,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上海应将自行车专用道路规划纳入考量,从社会治理的战略角度重新考虑路权的合理配置,用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完善地方法规建设,在制度层面合理完善公共资源分配,让低碳出行有路可行。据了解,荷兰现有5条自行车高速公路,英国今年也将建成10条自行车高速公路;中国首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则于2017年1月在福建厦门开通运营,北京首条自行车高速公路也于去年5月31日开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