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12-27 第26,36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8版:专版

志愿一颗心 温暖一座城

——上海志愿服务工作发展实录

图1
       “跟着明星做志愿”,是怎样一种别开生面?“为好人点赞”、 “为志愿加油”,是怎样一种温馨体验?属于志愿者自己的文化推广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季,是怎样一种激动人心……
      
       近年来,在上海这座城市中,志愿服务正在发生悄然可喜的变化:内容日趋丰富,形式越发新颖;服务面更广了,参与感更强了,体验度更深了……是的,上海的志愿服务事业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茁壮成长,焕发新的容光。
      
       时间回溯到2013年12月5日,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博后上海志愿服务事业进入2.0阶段。六年多来,上海的志愿服务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培养时代新人,培育时代新风,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上海城市发展,完善体系,深耕细作,推动上海志愿服务内涵化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凸显了扎根基层社区、融入日常民生、参与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这份温暖的事业,在广大志愿者点滴爱心的汇聚中熠熠生辉,也为全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活力体系引领志愿之城
      
       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19年12月,已有434万人在“上海志愿者网”完成实名注册,占上海常住人口比例超过17%,提前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全市志愿服务组织达2.4万多个;全市累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达28万多个,志愿服务总时长3.48亿小时。
      
       这组令人鼓舞的数据背后,是由市文明办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市志愿者协会联络各方壮大队伍、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募集资金大力支持的“一体两翼”工作机制的日趋完善。为了支持和培育志愿服务组织,上海逐步建立了“互联网+电波+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开辟政策支持、专项资助、政府购买服务、资源对接等多元化途径,激发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动力和活力。这一“上海模式”也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各省市推广。
      
       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志愿之城,正引领着人们迈向美好生活。
      
       制度保障凝聚志愿之心
      
       志愿者,是文明申城的代言人。志愿者得到的每一份美誉与激励,都为志愿服务事业整体增加了凝聚力。
      
       如今,“六位一体”志愿服务综合激励保障机制已建立,涵盖了评选表彰、信用激励、资金扶持、困难资助、多重保险、礼遇优待六大领域。《上海市突发事件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专项文件已制定出台,形成了“条例—制度—办法”相互衔接的法律制度体系。2020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也即将正式实施,志愿者们有了更多的行动规范与保障。
      
       制度保障,润物无声。六年多来,上海籍此推动形成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生态。
      
       能力建设再添志愿之翼
      
       志愿服务的发展,必须匹配与时俱进的能力。每一年的上海志愿服务论坛、首届长三角地区志愿服务论坛上,优秀志愿者与专家共论服务深化与能级提升;在连续六年发布的年度《上海志愿服务发展报告》、《上海志愿服务发展蓝皮书》和《上海志愿服务丛书》中,理论研究与基层实践进行着高效的对话。
      
       在业务培训上,六年来,上海建立了国内首个雷锋学院,成立上海市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志愿服务培训中心,编印《志愿心》和《志愿行》教材,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分层分类相衔接的专业化培训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上,六年来,完成了“上海志愿者网”上接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下连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的全线贯通,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信息汇集、使用和共享大数据库。
      
       能力建设,深水静流。每一份积淀,都蕴藏着未来上海志愿服务的每一步飞跃。
      
       民生服务创新志愿之路
      
       目前,上海已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14家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220家街(镇)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和5000多个居(村)学雷锋志愿服务站,配套出台评估标准,每年评选一批社区志愿服务示范中心,探索社会化运作模式。这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从行政化主导向社会化协同拓展的变革。
      
       此外,条块联动、政企合作、政社联动的新模式也在不断尝试中。近年来,垃圾分类、服务保障进口博览会、交通文明、河道整治、市民修身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将学雷锋志愿服务深度融入社会治理中的一次次探索。
      
       志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温暖,在探索创新中持续升温。
      
       文化涵育共护志愿之光
      
       志愿精神,正日益成为魅力上海的精神气质。如今,弘扬与涵育志愿精神的人文活动也处处盛放。
      
       以“12·5”国际志愿者日和“3·5”学雷锋日为首尾节点推出历时三个月的上海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季,评选上海市年度志愿服务十件大事,举办“为好人点赞”年度志愿者晚会,形成线上线下志愿文化宣传推广同城效应。“党员到社区,人人做公益”、“跟着明星做志愿”等一批品牌项目,将党员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典型等重点人群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得更为充分。
      
       截至2018年,上海累计获得76个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奖项,其中全国最美志愿者21名,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9个,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19个,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17个。每年这一全国先进评选活动和两年一度的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评审展示,都以榜样力量感召着更多实践者。
      
       志愿服务,一个有温度的词语。对个人,饱含着对善的尊重、对美的向往、对德的追求;对城市,充盈着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六年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的寄语“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上海志愿者正以新时代作为新起点,不断向前,以实际行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海志愿服务事业也正因新作为显现新风貌,大步迈进,为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1:第二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小叶子志愿者。
      
       图2:交通文明志愿者在引导行人过马路。
      
       图3:志愿者在医院和患病儿童一起做游戏。
      
       图4:志愿者在敬老院开展服务。
      
       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