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老龄化时代,养老正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挑战。在日前复旦大学护理学院主办的2019中美护理论坛上,当下老人的养老模式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
“西方社会最初崇尚机构养老,但久而久之,政府发现不论对政府还是个人,这样的养老方式开支很大。”纽约大学老龄化创新孵化中心联合创始人吴蓓教授称,近十年,在美国医疗保障计划中养老费用翻倍,引发业内对养老模式的深刻反思。在可预见的未来,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压力只会更大。
不过,回归家庭并不意味着让老人回到家里,把门一关了之。多名学者提出,居家养老不是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家人,如何让老人在家庭安享“健康老龄化”,需要相关设施与环境建设,涉及长期照护、安全养老、康复等体系构建。这可能蕴含巨大商机,包括生命体征远程监测、跌倒风险防范装置、服药提醒软件等可穿戴、远程“智慧养老”产品与产业的开发。
这其中,养老护理需求量尤其大。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胡雁教授表示,居家养老也是中国老人养老的主要模式,按照“9073”模式,即90%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或托老)、3%的老人在养老院养老,绝大多数中国老人在家中养老,这符合中国国情,也顺应大多数中国老人对家庭归属感的心理需要。
胡雁注意到,随着居家养老的推进,必须重视对家庭成员支持体系的构建。“居家养老,谁起到的作用最大?家人。但中国子女大多是全职职工,如何负担起照顾老人的重任?因此,构建完善的家庭照顾者支撑体系是保证居家养老的重要前提。”胡雁分析,这不仅涉及医疗、护理、康复资源可及的问题,还包括对家庭成员的心理支撑,让他们在必要时能获得各种帮助。
在各种帮助中,长期照护是重要一环。申请长期照护者上门护理,包括上海等地正在试点的“网约护士”(互联网+护理),对很多家庭来说,可谓解了燃眉之急。不过专家也注意到,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护理人员一直处于紧缺状态,能够胜任老人基本护理的健康照护师可能成为炙手可热的新职业。
作为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这些年,胡雁深刻感受到社会上对老年照护专业人员的需求很大,但她也注意到,这类人员没有较高的收入回报以及明确的职业发展阶梯,较难形成优质稳定的职业队伍。
与此同时,专家也谈到社区转型问题。当众多老人回归社区,社区在设计时也将向“老龄友好社区”转型,这不仅仅指生活、医疗服务设施的便利化,更重要的是,让老人在社区里保持与社会的连接、与生活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