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19-12-20 第26,35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视点

在这个“聚宝盆”,看尽3000年货币

       ■本报记者 史博臻
      
       明年将迎来百岁诞辰的上海造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币”),是苏州河两岸为数不多仍在运营的工业遗存。其设计生产的普通纪念币、金银纪念币在收藏界历来唱主角,比如最近炙手可热的泰山币。面向未来,这座“造币王国”阔步转型。目前栖身于办公楼一层的上海造币博物馆有望从现在的三个展厅、700平方米,扩至整个楼层,展览面积翻倍;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适度简化参观流程,规划工业旅游线路。
      
       在上海造币博物馆,你能见识到重达8吨的保险库门,厚约1米,是厂内原国民政府财政部库房的库门,配有20个门闩、两套密码门锁;还有一架比人还高的万两天平,最大称重量为300公斤,精度可达0.01盎司(约0.3克);馆里还陈列着当年全部由美国进口的造币机器,如碾片机、冲床、光边机、压印机,有些机器通电后还可以继续使用,只是效率跟不上现在的机器了。
      
       馆藏的300余枚钱币,历史跨度达3000年——最早从货贝算起,依次是春秋时期刀币,最早使用纪元的开元通宝,宋徽宗亲笔书写的大观通宝,还有被戏称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货币”的祺祥重宝,仅存世60天。这里也完整保存了自1933年国民政府时期开始,上币生产的银币、铜币、铝币、镍币和白铜币,甚至金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陈中有一枚秦半两货币,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使用的第一枚全国统一货币。“半两”二字代表重量,相当于现代的7.5克左右。
      
       对造币而言,雕琢的大半功夫花在制作模具上,往往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1982年,上币开始生产熊猫金币,为了体现熊猫耳朵、眼睛、四肢等处的黑色,工艺人员采用了凹刻法——把肢体部分凹刻成跟底面同样的高度,采用镜面的方法,通过光线的折射表现黑色,在其他的皮毛部分采用喷砂工艺,释放出柔和的皮毛质感,让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跃然于金币之上。上币也承担了人民币流通硬币的生产任务——第四套人民币一元硬币“牡丹”曾“开遍”神州大地,第五套人民币一元硬币“菊花”和2019版第五套人民币硬币也是其主要产品。包括大名鼎鼎的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也是上币所造,这是奥运奖牌史上首次采用金、玉镶嵌的概念,坚硬的金属和温润的玉石,在奖牌上相得益彰,体现出东方文化的独特神韵。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重大历史时刻都有上币专业设计师将之浓缩刻画,定格在方寸金属之上,成为永恒的纪念。
      
       近年来,上币积极与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参观团体对接,并在“6·14”(在计划经济年代,上币的代号为国营614厂)纪念日等特定节日,通过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公开报名的方式,欢迎散客参观。